之前寇封積累了一些戰馬,組建了常規的騎兵隊,在此次戰鬥中也發揮了作用。
然而單獨騎兵的實力並不如雙馬或三馬配備的騎兵那樣強大,比如背嵬軍與玄甲軍都采用一人兩馬的配置,雖然人數僅有五百,但其衝鋒力量足以比擬上千騎兵。
麵對這樣的攻勢,荊州軍隊幾乎無法有效地進行防禦,死傷嚴重。
這場戰爭自蔡瑁將船隻駛向西陵寨開始,就已經預定了失敗的命運。
此時,戰場上隻剩下文聘還在帶領著剩下的五千兵馬奮力抵抗,而其他三萬多人均已投降。
這並非因為他們懦弱,實在是因為寇封的部隊實在太強,這些已經失去鬥誌的荊州士兵失去了戰鬥的意誌。
見此情景,再加上船上的戰友們都已投降,蔡瑁被捕,他們再無理由繼續掙紮。
最終,他們都選擇了向寇封投降。
至於蔡中,則是在混戰中被殺身亡,未能給趙雲下落提供任何線索。
隨著戰鬥的結束,寇封命令羅成和牛皋收攬投降的士兵,並親自來到陣前觀察起文聘的能力。
“叮咚,文聘的能力參數如下:”
武勇:93
智略:85
統領:84
政事:78
魅力:80
忠誠:30
見此情況,寇封自然清楚,文聘絕對是一位值得重用的武將!
對於寇封而言,心中了然:要想在亂世中奪取江山,核心要素無非是人口、才智和財富!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優秀的人才無疑是最關鍵的資源。
他遠遠望向文聘,高聲說道:
“文聘,今日蔡瑁已經戰敗,手下十萬兵馬儘數投降。
你帶著這幾千戰士繼續苦戰,到底所為何來?”
“如今劉表已逝,荊州的實際控製權落於劉琮之手,但他根本無力支撐。
身為將領,你更應考慮士兵們的生存,難道要讓跟隨你的將士白白犧牲嗎?”
“放棄抵抗吧,我們都同為荊楚子民,我不會無故屠戮投降的士兵。
若你還想效忠已亡之君或是無能的領導者,又為了誰而甘願舍命?”
文聘聽罷寇封的話,臉色不禁沉重了起來。
他心裡十分清楚,這一番話無疑會動搖其背後將士的決心。
是的,大家都是荊州的百姓,為什麼不能互相體諒,非要走到你死我活的境地呢?
眼前的局勢再明顯不過,蔡瑁失敗已成定局,剩下的五六萬人皆已歸順寇封。
既然大局已定,自己這區區幾千人又何苦做無謂的掙紮?
說實話,文聘對寇封還有一份欣賞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對劉備抱有敵視態度。
他總覺得劉備來到荊州的最終目的不過是占據這片土地,畢竟此人素有名聲——喜歡算計他人利益。
文聘對寇封的認識始於後者與關羽的初次對決並大獲全勝之際,那時他就注意到了這個年輕的英雄。
隨著時間推移,寇封逐漸強大並統一了荊州南部,即便性格剛毅的文聘也不得不產生一些敬佩之心。
在那樣短暫的時間內,能夠在眾多敵人環伺下開拓如此廣闊的疆域,換作其他人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從那個時候起,寇封展現出了一位英豪的雛形。
然而文聘萬萬沒有預料到的是,自己會輸在這位新興的王者手下!
而且,寇封的話語也有一定的道理。
現在劉表已死,即使他忠心耿耿又能去追隨誰呢?被蔡瑁架空的劉琮實在不是個可堪重任的首領。
文聘望向身後這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最終無奈地做出了決定:“算了……大家都投降吧,留些壯丁給荊州!”
他緩緩將手中的長槍插入泥土中,麵容滿含哀傷與不甘。
看見這一幕,寇封的嘴角泛起一抹滿意的微笑。
文聘與之前的太史慈等人不同,他隨劉表辭世而變得比較容易接受新的領導;正如曆史記載,當曹操勢力強大時,文聘亦隨之歸附。
此時此刻,因蔡瑁軍隊的大潰敗,文聘在極度困境中選擇投降寇封。
寇封以其深厚的仁義及對於麾下士兵生命的關懷成功說服了文聘。
麵對此種情形,文聘彆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