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即使曹操聲稱其軍隊擁有百萬之眾實際卻不過四五十萬人,若南侵的話也將大大減少兵力優勢。
“你真的相信,寇封會有這麼大的膽量帶著軍隊直奔襄陽?還有如此堅定的信心以為蒯越必定會助寇封並聯手行動嗎?”
聞諸葛亮此問,龐統微微笑起答曰:“我知汝善於民政,主張行事規整,避免風險,然吾生性喜歡冒險。”
“通過審視自初次相遇至今寇封所有的征戰曆史發現,他往往以冒險著稱,故吾決意向其效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而我相信,假使我是寇封,定會親自帶領兵隊向北進軍,先摧毀夏侯惇的防線!”
聽完龐統的慷慨陳詞,諸葛亮再次搖頭表示不以為然:
“你說的這些都是事實,不過也恰恰是你當初不願與我對立的主要原因——不僅僅他身邊已經有了不少智謀之士,更重要的是,這個人的性格和我並不相合。”
“我更傾向服務於一位較為保守謹慎的主公,而不是像寇封那樣敢於冒險的人。”
龐統自然理解孔明的想法,並沒有點破這一點:“孔明,過於慎重有時也會錯失許多良機,若非寇封敢於承擔風險,他也早被劉備所殺。”
“現在再糾結於此也沒意義,既然已經跟隨了我這條‘船’,我們就一起來考慮如何應對那十萬曹兵。”
“這將是我們的第一場為寇封立功之戰,必須計劃得周全才行!”
見龐統如此堅持,諸葛亮不禁苦笑著回應:
“你真是不講道理,為什麼總認為出謀策劃是我的職責,而不是你自己想辦法?”
兩人在互相調笑間,很快便到達了襄陽城門外,但是卻遭到荊州士兵的阻攔。
見到此情此景,諸葛亮禮貌地向城牆上的將士問候道:
“請替我通傳一聲,南陽諸葛亮特來拜訪征南將軍。”
之所以沒有提及龐統的名字,則是因為他有意為之——兩人都欲投誠給寇封的消息若是泄露出去,可能會迅速改變當前局勢,不必過分招搖。
聽完諸葛亮的要求,守城將領隨即派人報告寇封。
出於安全考慮,他還特彆下令士兵們將諸葛亮和龐統兩人團團圍住,防止消息走漏。
倘若寇封不願見這兩人,屆時隻需直接處決,這樣既能避免消息泄露,也能防止夏侯惇有所準備!
看到此言,諸葛亮與龐統互相看了對方一眼,隨即微笑起來。
緊接著,諸葛亮略帶戲謔地說:
“看看你,非得把我拖到這裡來,現在我們倒好,被人誤認為是了,唉,真是無處訴冤屈啊!”
對於諸葛亮的調侃,龐統卻顯得不以為意:
“孔明,這不像是從前的你啊。
怎麼這一路上來投靠寇封,你就開始這麼多嘴了?這可不是你的風格啊!”
此言雖是無心之語,但諸葛亮心中卻生出彆樣的感觸。
一時間,他連自己都不明白,是否僅僅因為“寇封”
這個名號,而對他心生排斥?
或者是因為隻有寇封窺透了自己所設想的‘三分天下’格局,讓他倍感難堪?即便是諸葛亮本人也無法確定這一切的答案。
然而,龐統的話觸動了心弦,諸葛亮搖搖頭自我反省道:
“孔明啊,孔明,你往日學習的是即使泰山在眼前崩潰也不改神色的鎮定心性到哪去了?日後務必學會收斂自尊,減少急躁。”
另一方麵,正當寇封步入襄陽城內,準備與蒯越商討不聲不響地消滅夏侯惇十萬人馬的具體計劃時——
突有消息傳來,襄陽的防守將領稟告稱城外有兩個文官求見南征將軍。
聽到這,寇封的神情瞬間變得嚴肅,心中思索:
“前往襄陽的計劃,知曉此事的隻有我的幾個親信、劉琮及蒯越等寥寥數人。
其他的人是如何得知這信息的?”
“而且竟然是兩位文官…”
思及此處,寇封心底殺氣暗湧,旋即詢問那報告的將軍:“他們有沒有留名?叫什麼?”
回應他的將軍立即行了個禮,回答得十分認真:
“回報征南將軍,那二人之中有一人自稱是南陽諸葛孔明,另外一位身份不明。”
一聽說“南陽諸葛孔明”
這五個字,寇封幾乎本能地產生懷疑。
在他看來,這樣一個享有臥龍盛譽的頂尖謀士,不大可能主動加入他的陣營。
這實在不合常理。
根據曆史記載,即使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孔明方才答應出仕。
事實上,在寇封來到這個時代之初,徐庶確實提到過向劉備推薦邀請諸葛亮一事。
但是由於當時劉備正忙於鏟除寇封的事宜——恰逢劉禪的誕生,此事也就拖延下來了。
假如事情按計劃進行,如今的情景可能會截然不同!
況且,寇封與諸葛亮之間並無實質性聯係,為什麼他會有意願投奔自己?
喜歡三國:開局觸發被動自爆係統請大家收藏:()三國:開局觸發被動自爆係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