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八日便是秋闈。”
“這段時間,你最好彆再鬨出什麼幺蛾子,倘若真有什麼案子非辦不可,也不要大張旗鼓,搞得人儘皆知,以免影響到考生的正常發揮。”
“如今長安城中更需要的是安穩!”
這一日,薑峰前腳剛踏入府衙,就被朱雀拉過去訓話。
隨著秋闈的時間越來越近,整個長安城內也聚集了越來越多來自各州的考生。
朱雀擔心薑峰又搞出什麼大事,特意提點他幾句。
每年的秋闈都是朝廷至關重要的大事。
首先,朝廷根據秋闈的考核結果,吸納學子,授予官職。
其次,自文帝末期,每逢秋闈過後,還有一場極為重要,又極為隱秘的考核,名為……朝聞宮考。
根據史料記載,三千多年前,盛極一時的齊國,曾立下一學宮,名為:稷下學宮。
當年的齊國盛行儒道,稷下學宮內,幾乎囊括了當時所能收集到的儒家典籍。
文帝推行儒道,故而效仿當年的稷下學宮,在景國設立朝聞學宮。
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儒家學子求學,亦在求道。
求治學之道,求治民之道,求強國之道。
許多武將一開始並不懂,你說文人求治學治民之道,他們可以理解,可強國之道,難道不是靠他們這些武夫嗎?
文人不懂武,不知兵,他們憑什麼強國?
可實際上,大部分武夫都忽略了一點。
武夫是國家的支柱,但百姓才是國家的基石。
不可否認、在當今時代,一個國家是否強大,首先自然是看這個國家整體的武力值。
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一個擁有大宗師的國家,肯定是比沒有大宗師的國家強大。
然而。
且不說大宗師,一個國家,能夠成為超凡武夫的,又有幾人?
人人尚武,萬民皆兵,那並不現實。
這個世界,有更多的人沒有武道天賦,有更多的人沒有習武的機會和資源。
許多沒有習武天賦的人,蹉跎一生,浪費了無數資源,最後卻什麼都沒有修出來。
文帝推崇儒道,本意不是讓更多的人棄武從文,而是想在原有的基礎上,讓那些沒有武道天賦,沒有機會習武之人,去走另一條【強國】之路!
以朝聞學宮為例,其內不僅包含了儒學,還有醫學,墨學,兵學,佛學等等。
文帝要讓每一個從朝聞學宮出來的人,都成為真正的國家棟梁!
當然,文帝此舉還有另外兩層含義。
其一,以文人製衡武人,削弱武將在朝中的地位,也削弱了勳貴世家對朝廷的影響。
天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無法習武?
因為大部分習武的資源,都掌握在勳貴世家手中。
上等的功法,秘術,靈藥……每一樣都極為珍稀,普通人根本沒機會得到。
而武道之路,天賦決定一個人的上限,資源決定一個人的下限。
把控著大部分資源的武將世家,不會允許有更多人的擠入他們這個階層。
縱然是皇帝,也難以改變這一現狀。
在文帝之前,景國也有皇帝在國內推行武學,教百姓習武。
結果民間諸多有武道天賦的普通人,要麼被世家吸納,要麼泯然於眾,要麼消失無蹤。
其二,文帝想為天下文人,尋找一條自修偉力的道路,也為景國尋找另一條稱霸天下的道路!
設想一下,如果景國找回了儒修之路,而其他國家沒有……景國對比他國的優勢,將會大大增加。
因此,自朝聞學宮成立之始,朝廷便以秋闈成績為基準,取前三十六名學子,秘密參加朝聞學宮的考核。
並立下規矩,凡學子能順利自朝聞學宮結業,入朝為官時,必是正五品學士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