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猛然轉身。
“魏延去哪裡了?”
“現在還不清楚,不過有一點兒現在能確定。”
“魏延肯定不在武關。”
司馬師說著把一封密信交到司馬懿手上。
“我們在關中的暗探冒死發回此信,說魏延於十餘日前帶著武關的部分兵馬撤向了關中,去向暫時不明。”
一旁的司馬昭說道。
“這會不會是魏延的詭計,好引我軍進攻武關而後給我們來個回馬槍。”
司馬師說道。
“不會,暗探信中說的很明白,那魏延帶著兵馬已經離開了武關長穀進入了關中平原之地。”
“真要是打伏擊他不可能離開如此之遠。”
“再說,現在潼關大戰,漢軍的壓力本就非常大,武關能不起戰火是漢軍求之不得之事,怎麼還會主動引誘我軍出戰。”
“這魏延是真的離開,隻是不知去向哪裡。”
司馬懿問道。
“不用猜,魏延去潼關了!”
“他帶走了多少兵馬?”
“據暗探所說魏延離開武關之時帶走了上萬兵馬連他本部的三千精銳也隨他一起離開。”
“好啊,這個消息太重要了。”
司馬懿搓著手有些興奮的說道。
“武關本就隻有漢軍的兩萬兵馬守關,其他主力都被諸葛亮調去潼關對付曹真、張合!”
一旁的司馬昭還是有些疑慮的說道。
“父親,你說這關中兩大重要關口,一為潼關、二為武關!”
“武關雖然不如潼關重要,可那也是關中的南大門。”
“這諸葛亮把本就不多的兵力和大將再調向潼關作戰,那他的武關不要了,還是看不起父親你的荊州軍。”
司馬昭一邊說還一邊背著手略有老謀深算的搖搖頭。
“莫非是諸葛亮昏了頭。”
司馬懿一巴掌拍在司馬昭頭上。
“你懂什麼,這定是曹真、張合的大軍正在猛攻潼關,諸葛亮不得已才把武關的兵馬調去一部分。”
“他想於武關與我玩空城計,不想被我們發現。”
“我大魏傾起共計五十五萬大軍進攻關中,看來諸葛亮要顧此失彼了。”
“打吧,讓他們好好打,打的越慘越好!”
“曹真以為奪下帶兵權就能立不世之功,他兵多可諸葛亮也會集中兵力先對付他。”
“等到他們打到兩敗俱傷之後我的十萬大軍隨時就能踏破武關而奇襲長安。”
“到那裡最大的戰功還是我的!”
司馬昭說道。
“父親,我們整個荊兵的兵馬加上朝廷後來所派兵力也就十四萬之眾,你這樣動用十萬大軍。”
“其他四萬兵馬還要防備漢中的漢軍與荊南的吳軍,是不是太過冒險。”
司馬懿看著司馬昭冷笑一聲說道。
“無妨,現在漢軍所有兵馬都集中在潼關一線對戰曹真他們。”
“漢軍要是其他地方還有多餘的兵馬可用,那諸葛亮也不會調動武關的守軍。”
“漢中吳懿防守仍缺兵馬,他手下已沒有什麼兵力對上庸一帶襲擾。”
“這個大可放心!”
司馬昭說道。
“可吳軍呢,父親您彆忘了去年您與孫權謀和,讓他進攻諸葛亮的蜀地,現在他的兵馬主力還停在江陵一帶待機而動。”
“現在他沒動作是因為有我荊州十幾萬大軍還未行動,隨時可以南下支援孫禮將軍。”
“可我大軍萬一北上武關,那孫權不一定不會背刺我們,這可是有傳統的。”
司馬懿此時卻是笑了笑很是自信的說道。
“無妨,我已提前命孫禮帶精兵三萬屯於麥城重地,防備孫權的大軍。”
“孫權吳軍以水戰見長,之前趁諸葛亮北伐之際舉重兵二十萬都沒能奪下張虎三四萬兵馬鎮守的合肥,可見其隻能固守江東本土,北上路戰孫禮三萬兵馬足可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