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機或者叫發石車,在中國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占比很重,堪稱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之神。
從先秦時代的輕型杠杆式投石機,到後來唐宋時期的霹靂車,再到後來元明時期,發展到巔峰的回回炮,一直活躍在中國的戰場之上,直到火炮的出現,才終結了投石機的戰場神話。
這其中威力最大的,當屬蒙古人用的回回散,可以把重達百斤的石頭,投射五百米遠的距離。
這個距離,在冷兵器時代,已經達到了巔峰,摧山破城,隻若等閒。
蒙古人曾經在內沙布爾之戰中,用三千多台投石機摧毀了花刺之模的防線,這也讓投石機成為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的核心武器。
回回炮的原理,劉浪適知道的,大致的圖紙也能畫出來,可回回炮雖然威力巨大,但占地麵積太大,而且操作繁瑣,一架投石機就得上百人操作。
可是劍閣關外,地勢狹窄,一次性最多容納二十多人同時進攻,想要擺開這麼大的投石機根本不可能。
但是小型的投石機,隻能投射四五斤重的石頭,威力又不夠。若是為了增加威力,加重石頭的重量,射程又達不到。
考慮到這次攻城,目的隻是拿下劍閣,而不是徹底摧毀劍閣的城牆,發射的石彈威力,不需要摧毀城牆,隻要能對人造成殺傷就夠了。
所以劉浪根據回回炮的配重發射原理,更改了關鍵部位的材料,用鋼鐵替代了原本的木製杠杆。
減小石彈重量,從原本的100斤減小到20斤左右,將投石機的射程從原來的五百米提高到一千米。
20斤的重量從十幾米的天上落下,光是石頭的自重就能砸死人,哪怕戴著頭盔,也一樣。
更不用說從幾百米外拋射過來時,石頭上所攜帶的動能,打到人身上,運氣好的骨斷筋折。運氣不好的,直接砸出一個窟窿也是有可能的。
操作的人手也從原來的上百人,減少到三十人。
然後再采取階梯布置,分段發射的戰術,就可以有效的壓製城頭的敵人。
守城一方除非擁有同樣射程的投石機,把攻城的投石機全部摧毀,否則就隻能冒著被石頭砸死的風險,登上城牆守城。
隻能挨打不能還手,對守城一方的士氣打擊,以及殺傷力都將是巨大的。
當然守城一方也不可能讓自家的士兵傻乎乎的站在城牆上,排著隊的被砸死,肯定會讓他們進入城樓躲避。
這樣一來,當攻城者發起進攻時,有了投石機的掩護,不用擔心城上隨時可能落下的滾木礌石和槍林箭雨,那就很容易衝上城牆。
雙方一旦在城頭遭遇,那就是狹路相逢的白刃戰,抹平了地利的差距,雙方的勝負更多的取決於各自士兵的裝備優良和精銳程度。
在這一點上,劉浪可以拍著胸脯的告訴所有人: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全都是垃圾。
公輸述果然不愧是專業的,隻用了五天時間,就打造出來一架樣品。
經過實驗之後,沒有發現什麼大的問題,隻需要在一些細節方麵做一些更改,就可以大批量的投入使用。
比如石彈的重量,如果隻是追求對人員的殺傷力的話,在幾百米開外的地方,二十斤的重量,和五六斤的重量,打到人身上都能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所以根本沒有必要使用這麼重的石彈,可以改為五六斤重的小型石彈,然後每台投石機一次發射四五發石彈,這樣能夠增加石彈的發射效率,提高殺傷頻率。
果然,專業的事情還是得專業的人來搞。
到底是家學淵源呐。
劉浪大喜,重賞了公輸述,並調撥三千後勤的民夫,連同軍中的木匠一起交給公輸述指揮,命他在最短的時間內,打造一百二十架投石機。
這是劉浪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詳細測算出來的結果。
即便是射程高達一千米以上,采取梯次布置,以劍閣關外的場地,也最多隻能同時布置一百二十架投石機。
再多的話,就會影響到大軍的衝鋒路線。
但這也足夠了。
劍閣畢竟隻是一座夾在兩山之間的關隘,比不上襄陽這樣的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