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膝下三子。
長子袁譚以勇武著稱,常年鎮守青州,憑戰功在河北樹立威名。
幼子袁尚因母妃劉氏得寵,被袁紹視為儲君,在冀州備受矚目。
這二人皆為世人熟知,亦因世子之爭,成為袁氏陣營中不可調和的矛盾焦點。
唯獨次子袁熙,始終遊離於權力核心之外,如同被時光遺忘的影子。
史書記載袁熙性情溫厚,氣度不凡,寬宏大量,寬裕有度。
他既無袁譚征戰沙場的銳氣,亦無袁尚善於權謀的陰柔,常年駐守幽州,遠離鄴城的政治旋渦。
在那個英雄輩出,群雄逐鹿的年代,他的存在顯得如此的平淡。
唯一讓他被世人所熟知的,竟然是因為他的老婆。
袁熙的正妻,是河北巨賈甄家之女,以傾國之貌聞名天下,時人相傳‘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之譽。
後甄宓被曹丕搶走,納為夫人,並為曹丕生了個兒子曹叡,成為了曹魏的第二任皇帝。
但真正讓她名傳後世的,卻不是因為她生了個皇帝兒子。
而是她和小叔子曹植、第二任老公曹丕之間的愛恨情仇。
野史記載,曹植喜歡他嫂子甄宓,為此還以他嫂子為藍本,寫出了那篇讓後世文人頂禮膜拜的《洛神賦》。
也隻有在後人茶餘飯後的閒聊中,才能偶爾提起甄宓的第一任老公袁熙。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此時的甄宓還在鄴城服侍她的第一任婆婆,袁熙也在幽州任州牧。
夫妻分居兩地,情分日漸淡薄,也難怪甄宓後來那麼容易就移情彆戀,剛被曹丕俘虜,就答應改嫁了。
袁熙作為袁紹的第二個兒子,上麵有大哥袁譚壓著,世子之位跟他基本上沒什麼關係。
可幼子袁尚跟大哥爭奪世子之位的舉動,讓袁熙看到了一點點的希望。
要說對世子之位沒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
但凡有機會,誰不想成為天下第一人?
以前是沒有機會。
按照漢朝立嫡立長的規矩,嫡長子袁譚才是世子之位的第一人選。
就算老大袁譚沒資格繼承袁氏基業,輪也該輪到老二袁熙。
你袁尚算老幾。
可常年遊離在河北的政治中心圈外,讓他的支持者寥寥無幾。
細數門下,隻有寥寥幾個清客,連個能商議的人也沒有。
但袁熙這麼多年來,也不是什麼都沒做。
至少幽州各郡的郡守,軍中的都尉校尉都是他的心腹之人。
嗯,袁熙自以為的心腹。
“哎!可惜我久居在外,與父親大人失卻了父子親情,否則的話,又怎會讓顯甫專美與前。”
“州牧大人,門外有一商人求見。”
……
建安八年暮春,幽州薊城的柳絮漫卷如雪。
一隊打著並州商號旗號的商旅踏著晨露入城,為首的商人身著靛藍綢緞,麵容方正,腰間懸著枚成色普通的玉佩,正是奉劉浪密令潛入的細作呂溫。
他此行的目標,是素來被視作"透明人"的袁氏二公子袁熙。
這位袁紹次子雖鎮守幽州,卻在儲位之爭中始終沉默,恰是徐庶離間計策中最易被忽略,卻也最關鍵的一環。
袁譚袁尚之間的儲位之爭,是所有人都能預料到的事情,包括袁紹在內。
或者換一種說法,袁譚袁尚之爭,是袁紹對他們的考驗。
在這亂世之中,袁家想要走的長遠,一個出色的繼承人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不論是袁譚,還是袁尚,隻要能最終勝出,想必袁紹都會樂見其成。
當然,他們兩人的爭鬥,都在袁紹的掌控之中。
隻要袁紹還活著,他就有信心把那兄弟倆的爭鬥,圈定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之內,不至於讓河北真的分裂。
曆史上,就是因為袁紹死的太早,又沒有定下明確的繼承人,以至於兄弟二人失去了製約,導致最後反目成仇,被曹操抓住機會,各個擊破。
屬實是袁紹自己玩脫了。
所以想要真正的讓袁氏內亂起來,隻有從袁紹的次子袁熙,這個最沒有存在感的兒子身上找突破口。
本來袁熙是沒有機會繼承袁氏基業的,可袁紹親手給他創造了機會。
老三袁尚都能有機會繼承大位,理論上來說,那老二袁熙就更有機會了。
但不論是父親袁紹,還是袁譚、袁尚兄弟,還是河北文武重臣,都沒人把這個老二當回事,就仿佛袁熙不存在一樣。
正是這種被忽視的透明人,才最適合作為奇兵。
薊城守將見呂溫所持通關文牒完備,又有並州刺史府簽發的商貿憑證,便未多加盤查。
在呂蒙扮作商隊,白衣渡江之前,各地諸侯對於商隊的監管還是很輕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