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治所薊城內,袁熙立於府衙輿圖前,麵色複雜。
此前袁譚、袁尚兄弟在平原纏鬥,他始終秉持“隔岸觀火”之策——既不馳援袁譚,也不助袁尚,隻盼二人兩敗俱傷,自己再以幽州之力南下,坐收漁翁之利,一統袁氏基業。
可人算不如天算。
局勢的發展遠超出了他的預料之外:袁尚為擊破袁譚,竟引曹操的大軍入河北,短短一年之間,導致青州陷落,袁譚戰死,曹操憑此戰吞並青州,勢力直逼冀州邊境。
幽州與青州相隔冀州與渤海灣,縱有馳援之心,亦是鞭長莫及。
袁熙望著輿圖上“青州”二字被曹軍標記覆蓋,心中滿是悔意。
他低估了曹軍的戰力,更錯判了袁尚的愚蠢。
倘若再坐視不管,等曹操消化完青州,下一個目標必是冀州,屆時幽州孤懸北方,終將獨木難支,袁氏百年基業,即將毀於一旦。
恰在此時,傳來袁尚與曹操盟約破裂的消息。
袁熙眼前一亮,機會這不就來了嗎?
若能借袁尚對曹操的怨憤,與其結盟共討曹軍,便能名正言順的派兵進駐冀州,而後……
他當即決定,以“為兄長袁譚報仇”為借口,遣使赴冀州遊說袁尚。
使者抵達鄴城後,對袁尚聲淚俱下:“我家主公聽聞大公子戰死,悲痛欲絕,誓要為大公子報仇雪恨!臨行前,我家主公說,願傾儘幽州六萬精兵,與公子聯手,共擊曹賊,奪回青州,重振袁氏聲威……”
袁尚本就因曹操背盟怒火中燒,又想借幽州之力,奪回青州。當即應允結盟,約定兩軍於冀州渤海郡會師。
袁熙見計謀初成,暗中調兵遣將。
他對外宣稱率六萬大軍,實則是七萬大軍。
古代行軍打仗,都是依靠旗幟來統計人數。
七萬大軍看起來比六萬多了一萬,可隻要將這一萬人打散,分布在其餘六萬人中,不打旗號,外人很難發現具體的人數。
除非有人一個一個的點名。
幽州漁陽郡與冀州渤海郡接壤,袁熙本該從漁陽郡出發,前往渤海郡。
但袁熙卻借口大軍早已在涿郡整頓待發,所以向袁尚表示,要從涿郡經河間郡繞一圈。
袁尚素來輕視這位二哥,從沒把他放在心上,所以對袁熙提出繞路的事情,沒有多加詳查,便答應下來。
他親自率七萬冀州精銳趕赴渤海郡,隻留少量兵力駐守鄴城,且多是老弱殘兵,防備形同虛設。
都說咬人的狗不叫。
或許是袁熙這些年的演技實在太好,竟然把河北的上下文武全都騙住了。
不止是袁尚沒有防備,就連袁尚的謀士辛評審配等人,也沒發現異常,對於幽州軍的繞路之舉,這一路上竟然沒有半點防備。
袁熙的七萬大軍行至河間郡後,便兵分兩路。
其中六萬主力仍一路向西,往渤海郡推進。
其餘的一萬精兵,則由心腹將領統領,晝伏夜出,改道向南,經安平郡繞向冀州腹地鄴城。
這一萬幽州精兵,早已換上冀州軍的甲胄,手持一份袁尚簽發的假的“糧草押運令”,謊稱是“奉主公之命,前來鄴城押運糧草支援前線”。
鄴城守將見文書無誤,又未察覺異常,便打開城門放行。
城門剛開,幽州兵突然發難,斬殺守將,控製城門,隨後迅速占領府衙、糧倉與軍營,不到半日,便拿下了這座冀州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