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下
漢軍大營旌旗招展,八萬大軍經過數日休整,已然恢複銳氣。
劉浪身披玄色戰甲,手持馬鞭指向南方,對麾下諸將下令:“傳令全軍,沿金牛道南下,直取成都!”
隨著一聲令下,漢軍主力分為前中後三部,如一條巨龍般蜿蜒前行,朝著益州腹地挺進。
金牛道自古便是入蜀的咽喉要道,沿途城郭林立,卻因此前張任鎮守劍門關時,將各州郡精銳儘數抽調至前線,導致後方城池兵力空虛。
漢軍首攻的梓潼縣,城中僅有三千餘名地方守備部隊,這些守備部隊平日裡抓抓賊,維護一下治安還可以,但麵對漢軍武裝到牙齒的,三萬先鋒大軍的猛攻,根本無力抵抗。
漢軍先是以弓弩壓製城頭守軍,再用攻城錘撞擊城門,不到一個時辰便攻破城門,守軍或降或逃,梓潼一日而下。
拿下梓潼後,漢軍馬不停蹄,繼續南下進攻涪城。
涪城雖比梓潼規模更大,卻也隻有五千守軍,且多為老弱殘兵。
守將試圖憑借城牆堅守,卻架不住漢軍的猛烈攻勢。
漢軍不僅有常規的攻城器械,還派出數十名精銳,乘著小型熱氣球升空,從空中向城內投擲火把。
守軍見漢軍能從天上發起進攻,兼且城中火勢漸大,登時軍心大亂,漢軍趁機從正麵強攻,又僅用一日便攻克涪城,守將戰死,殘餘士兵儘數投降。
短短十餘日,漢軍連下兩城,沿途郡縣望風披靡,有的縣令直接打開城門投降,有的則帶著細軟逃往成都,根本無人敢組織有效抵抗。
漢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一路南下,直至抵達綿竹關下,才終於遇到了益州軍的像樣抵抗。
綿竹關位於成都北部,是護衛成都的最後一道重要屏障。
此地守將雖隻是一名中級將領,卻是出自益州的本地派,其人頗有膽識。
他深知綿竹關若破,成都便無險可守,是以在漢軍抵達前,便收攏了從梓潼、涪城逃來的潰軍,共得四千餘人,加上原有守軍五千餘人,勉強湊出萬餘兵力。
守將一麵加固城防,在關前挖掘壕溝、布設鹿角,一麵派人星夜趕往成都求援,書信中言辭懇切,反複強調:綿竹乃是成都最後一道天險,綿竹若失,雒城危矣,成都危矣。
漢軍抵達綿竹關後,劉浪親自勘察地形,發現此關雖不如劍門關險峻,卻也易守難攻,遂下令暫緩強攻,先派使者勸降。
守將卻不為所動,斬殺漢軍使者,誓要與綿竹關共存亡。
劉浪見狀,勃然大怒,下令發起總攻:正麵大軍以投石機轟擊城牆,側翼則派步兵架設雲梯攀爬。
蜀軍在守將的指揮下,奮勇抵抗,滾石、箭雨不斷從城頭落下,漢軍幾次攻至城頭,都被蜀軍擊退,雙方陷入僵持。
漢軍再次祭出法寶,派人乘坐熱氣球從空中射出火箭,想要效仿涪城,一鼓破城。
奈何守將早有準備,早早就命人在城上隱藏了十幾架巨弩,趁漢軍不備,射下了好幾個熱氣球,導致上麵的士兵被活活摔死。
劉浪怒火中燒,命魏延親自率領敢死隊,先登奪城。
魏延不負眾望,身穿三層鎖子甲,手擎大刀,帶頭攻城,敢死隊緊隨其後。
劉浪在下麵親自為魏延擂鼓助威,漢軍士氣大振,各個悍不畏死,冒著矢石箭雨,爭先恐後的爬上雲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