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便有“打江山易,治江山難”的箴言。
漢室平定益州後,如何對這片千裡之外的天府之地進行長效治理,成為擺在天子與長安朝廷麵前的首要難題。
劉浪班師回朝時,雖留下張鬆、嚴顏等分掌益州政務與軍事,卻也埋下了一層隱憂。
此時留守益州的核心文武,多為劉璋舊臣與益州本土派係成員。
當初作此安排,是為儘快收攬益州人心、穩定戰後局勢,畢竟本土官員熟悉蜀地風土人情,能最快恢複地方秩序。
可隨著時間推移,朝廷逐漸意識到,這種蜀人治蜀的管理模式,若缺乏有效製衡,恐生變數。
曆史上,劉備入蜀後能大肆任用荊州派係外來者執掌政務,核心在於蜀漢的政治中樞便設在成都,外來派係可憑借中樞權威直接壓製益州本土勢力,形成以客製主的平衡。
但如今漢室的政治核心遠在長安,與益州相隔千裡,若僅從長安空降幾名官吏前往蜀地,不僅難以熟悉地方事務,更會因缺乏根基而被本土派係架空,根本無法實現有效治理。
而劉浪剛將益州主力大軍帶回關中,顯然不可能再在蜀地留守重兵。
重兵駐守既會加重朝廷糧草負擔,亦可能引發益州百姓猜忌,反而動搖安定局麵。
如此一來,如何製衡益州本土派係,便成了長安朝堂爭論的焦點。
作為天子,精通“製衡之術”是維係皇權穩定的關鍵。
這種製衡無關權力爭奪的私心,也無關君臣之間的信任厚薄,而是成熟政治製度下,確保地方勢力不威脅中央、政令能夠順暢推行的必要手段。
長安與成都相隔千裡,一旦益州軍政長官心生異心,便會橫生肘腋之禍。
即便張鬆、嚴顏等人忠心耿耿,也難保其麾下有想進步的人,趁著天冷給他們加件衣服。
理想的治理狀態,應是益州內部各派係相互牽製、彼此監督,最終皆唯朝廷馬首是瞻。
可益州初定,本土派係根基深厚,外來勢力尚難立足,如何在不引發動蕩的前提下植入製衡力量,讓滿朝大臣皆陷入沉思,連日商議仍無定論。
就在朝堂爭論不休之際,軍師徐庶挺身而出,向漢獻帝獻上一策:
“陛下,臣有一計,可解益州製衡之困。蜀將吳懿,其妹吳嫻素有‘貴相’之名,陛下若納吳嫻為貴妃,再遣吳懿返回益州擔任成都都督。
明麵上協助張鬆處理軍政事務,暗地裡則可監視、製衡張鬆與嚴顏,如此既能避免引發本土勢力抵觸,又能將朝廷觸角深入蜀地。”
此策一出,滿朝文武皆眼前一亮。
在蜀中一眾降將中,吳懿的背景很特殊。
他本是兗州陳留人,其父早年與益州牧劉焉交情深厚,劉焉入蜀時,吳懿便率部隨行,可算作“外來派係”。
但他在蜀地經營多年,麾下有一批心腹舊部,又與益州士族多有往來,在本土亦有一定根基,堪稱“半客半主”的特殊存在。
更關鍵的是,吳懿與益州本土派係的核心人物張鬆、嚴顏無直接從屬關係,卻也無利益衝突,由他前往蜀地,既不會被視為朝廷空降的外人而遭排斥,也不會因過度親近本土派係而失去製衡作用。
而吳懿之妹吳嫻的經曆,更讓這樁聯姻具備了合理性。
早年有相士曾言吳嫻“麵相貴不可言”,劉焉為拉攏吳懿,便讓其子劉瑁迎娶了吳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