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曹老板在青州的駐軍突然向邊境集結,卻未對冀州采取任何軍事行動,反而與袁熙的邊境守將頻繁接觸。
朝廷中又不全是傻子,豈會看不到這種種跡象,皆表明河北與中原之間,已形成某種默契。
消息傳回長安,天子與劉浪、徐庶等重臣雖未掌握二者結盟的具體證據,卻已預判到袁曹再次聯合抗漢的可能性。
劉浪直言不諱的說道:“袁熙畏我而聯曹,曹操懼我而結袁,二者皆為自保,其聯盟根基在於共同抗漢,然其二者之間,亦頗多恩怨,若我等暫緩東出,專注鞏固內部,時日已久,其等必然生怨,待其聯盟因利益分歧出現裂痕,再行出兵,必能事半功倍。”
徐庶亦補充道:“當務之急,是加快度田變法進度,充實府庫與兵力,同時加強並州、關中的防務,防止袁、曹突然發難,為將來一統天下做好萬全準備。”
自此,天下格局已悄然轉變。
長安朝廷專注內部革新,積蓄力量;袁熙與曹操則在暗中鞏固聯盟,共同提防漢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
當北方漢室推行度田、袁曹暗中結盟之際,南方的荊、揚二州卻陷入了一場持續三年有餘的拉鋸戰。
這場圍繞江夏郡展開的爭奪,既是荊州牧劉表與江東孫策兩大勢力的核心利益衝突,也深刻影響著南方的格局走向。直至建安十三年春,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事才終於分出勝負。
江夏郡地處長江要衝,東接江東柴桑,西連荊州江陵,北通中原南陽,南鄰洞庭湖區,既是荊州抵禦江東的“東大門”,也是孫策突破長江防線、染指荊州腹地的唯一跳板,其戰略價值堪稱“南方鎖鑰”。
自三年前,孫策斬殺黃祖,占據江夏後,江東軍就如同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懸在襄陽頭頂,令荊州上下坐立難安。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
劉表自然不願意自家門戶被孫策占據,命大將文聘,水師都督蔡瑁等人,率軍奪回江夏郡。
荊州占據本土作戰,占據主場優勢、補給便捷、人多勢眾,奈何江東兵更加精銳,小霸王孫策勇猛無敵,美周郎算無遺策,江東水師更是在長江上,屢次擊敗荊州水師,獨霸長江水運,力保江東糧道無憂。
雙方因此拉鋸三年之久。
三年間,雙方在江夏境內大小百餘戰,夏口城更是數度易手,長江水麵漂浮著雙方士兵的屍體與破損的戰船,沿途郡縣因戰亂淪為焦土,百姓流離失所。
孫策再一次擊潰荊州軍的進攻,斬首數千,繳獲無數,令荊州軍潰敗數十裡,江東又取得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
眼看荊州軍的攻勢越發後繼無力,江夏郡也越發穩固,孫策決定出營打獵,來以此慶祝這場大勝。
但孫策自持勇武,素來輕而無備,哪怕是身處戰場之上,出營打獵也是照樣隻帶數騎親衛跟隨。
而且此次打獵,孫策不僅未帶足夠護衛,他還特意選擇了一處偏僻的山林。
因為大軍交戰,獵物都躲進了更深的密林之中,孫策為了不空軍,隻能選擇更加偏僻的山林。
這一疏忽,恰好給了潛伏已久的許貢門客可乘之機。
許貢原是江東吳郡太守,因反對孫策割據江東、向朝廷密奏“孫策驍勇,若不早除必為後患”,事泄後被孫策誅殺。
其門下三位門客立誓複仇,潛伏數年之久,終於摸清了孫策的行蹤,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機會。
喜歡乘坐熱氣球去三國請大家收藏:()乘坐熱氣球去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