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城內,劉琦身著喪服,接受四郡使者的拜見;劉磐、文聘則與金旋等人一同製定計劃,一麵收攏四郡兵力,一麵加固城池,搜集糧草,隨時準備出征襄陽。
襄陽城破、劉表自焚後,周瑜並未急於追擊逃往武陵的劉琦與劉磐,而是將目光鎖定在了蔡瑁、張允裹挾劉琮前往南陽的隊伍。
彼時江東軍雖已掌控襄陽核心區域,但是相較於地廣人稀、實力分散的荊南四郡,號稱“天下第一郡”的南陽,才是決定荊州乃至中原格局的關鍵要地,絕不能放任蔡瑁等人將其獻給曹操。
蔡瑁、張允等人在裹挾劉琮逃出襄陽後,便帶著數千水師殘部與世家私兵,一路向北奔往南陽。
他們心中打著明確的算盤:南陽地處中原腹地,土地肥沃、人口稠密,且是荊州與曹操勢力範圍的交界地帶,戰略價值極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若能將南陽作為投名狀獻給曹操,不僅能憑借護送劉琮歸降的功勞獲得庇護,更能保全世家宗族的利益,甚至在曹操麾下謀得高位。
這比留在荊州麵對江東軍的追擊,或是前往荊南依附劉琦,要穩妥得多。
為儘快抵達南陽,蔡瑁等人幾乎日夜兼程,沿途雖因風雪難行,卻始終不敢停歇。
時間久了,周瑜必然會察覺到南陽的重要性,若被江東軍追上,不僅獻地投曹的計劃會泡湯,自身性命也難保。是以,蔡瑁一麵命士兵輕裝簡行,丟棄多餘輜重以加快速度;一麵派斥候沿途探查,提防江東軍的追擊。
而周瑜在得知蔡瑁等人的去向後果斷決策:留程韓當領一萬兵力駐守襄陽,負責穩定城內秩序、安撫百姓,並防備荊南四郡的動向。
自己則親率兩萬五千精銳騎兵與步兵,攜帶輕便乾糧,沿襄陽至南陽的官道火速追擊。
臨行前,周瑜對諸將強調:“南陽乃天下樞紐,北通中原、南接荊州,若為曹操所得,江東日後北上必受掣肘;蔡瑁獻地投曹,更是斷我江東西進之路,此役隻許勝、不許敗!”
江東軍本就精銳,又經襄陽之戰士氣正盛,即便頂著漫天風雪,行軍速度仍遠超蔡瑁的殘軍。
追擊途中,周瑜多次派出輕騎斥候,憑借對地形的熟悉抄近路探查蔡瑁隊伍的蹤跡,同時傳令沿途郡縣。
凡蔡瑁等人經過之處,若有糧草補給點,一律先行控製,斷絕蔡瑁殘軍的物資來源。
蔡瑁等人行至南陽邊界的博望坡時,終於因士兵疲憊、糧草短缺被迫停下休整。正當他們派人四處劫掠糧草時,江東軍的先鋒部隊已在周泰的率領下殺至。
蔡瑁、張允倉促組織士兵抵抗,卻因隊伍雜亂、士氣低迷,根本無法抵擋江東軍的猛攻。
數千殘兵中,既有水師士兵不擅陸地作戰),也有世家私兵缺乏訓練),麵對江東精銳騎兵的衝鋒,瞬間潰不成軍。
張允試圖率領部分水師士兵依托博望坡的地形堅守,卻被周泰親自率軍突破防線,當場斬殺;蔡瑁見勢不妙,隻得帶著少數親信裹挾劉琮,棄軍而逃,繼續向南陽腹地奔去。
周瑜率領主力趕到後,並未過多糾纏於打掃戰場,而是下令留下少量士兵收編降卒,自己則帶著大軍繼續追擊蔡瑁。
他的目標不僅是擒獲蔡瑁、奪回劉琮,更要搶先控製南陽的關鍵城池,斷絕曹操染指南陽的可能。
此時的南陽,雖名義上仍屬荊州管轄,實則因劉表晚年精力不濟,早已處於半自治狀態,地方豪強與官吏對局勢變化極為敏感。
當蔡瑁裹挾劉琮逃至南陽治所宛城時,宛城守將雖對其“獻城投曹”的計劃有所動搖,卻也忌憚江東軍的追擊勢頭,始終未敢明確表態。
就在蔡瑁與南陽守將周旋之際,周瑜率領的江東軍已兵臨城下。
周瑜並未立即攻城,而是派人向宛城守將傳遞書信:“蔡瑁賣主求榮,裹挾幼主獻地投曹,乃荊州之賊;江東今為荊州除賊,亦為保南陽百姓安寧,若將軍願開城歸順,江東必保你及南陽官吏宗族安全,仍守舊職。”
守將見江東軍勢大,又深知曹操與江東皆非易與,權衡之下,最終選擇開城歸順。
蔡瑁見宛城守將歸順江東,知道大勢已去,試圖帶著劉琮從北門突圍,卻被早已埋伏在此的江東士兵擒獲。
至此,周瑜不僅擒獲蔡瑁、奪回劉琮,更兵不血刃控製了南陽核心區域,徹底粉碎了蔡瑁獻地投曹的計劃。
站在宛城城頭,周瑜望著南陽廣袤的平原,心中清楚:拿下南陽,不僅為江東增添了一塊富庶的根據地,更在中原與荊州之間築起了一道屏障,為日後江東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天下諸侯無不意識到,江東已非昔日偏安一隅的勢力,而是足以影響天下格局的強大力量。
喜歡乘坐熱氣球去三國請大家收藏:()乘坐熱氣球去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