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夏桀後,成湯帶著伊尹回到亳地,屁股還沒坐穩就召開了“商朝首屆諸侯代表大會”。地點選在東郊渠邊,理由很任性:“渠邊空氣好,還能讓諸侯看看咱們的基建成果。”伊尹在旁邊翻白眼:“老板,你就是想顯擺新修的渠網吧?”
成湯踩著翼石講台,揮著耒耜開場:“各位諸侯老鐵,咱們商族能贏夏桀,靠的不是青銅劍,是你們手裡的翼石鋤!”諸侯們看著渠中清澈的水流,紛紛點頭。成湯接著說:“現在天下歸商,咱們得定規矩:第一,彆搞虛的,給百姓辦實事;第二,勤力乾活,誰摸魚就扣貝殼幣;第三,彆學夏桀搞暴政,不然我讓伊尹把你扔進鼎裡燉了——他最近新學了糖醋暴君的做法。”
說到興起,成湯指著渠邊的四瀆示意圖:“看這江、濟、河、淮,當年大禹皋陶修了一輩子,咱們得接棒。後稷教種地,咱們得讓每塊田都長粟米。當年蚩尤搞亂百姓,結果被上天拉黑,你們可彆步他的後塵!”諸侯們聽得熱血沸騰,東夷首領玄烈舉起貝殼幣:“湯老板,我們東夷以後就跟著你混,渠務工程帶我們玩!”
伊尹躲在幕後狂記筆記,把成湯的話整理成《湯誥金句100條》:
“渠清則民清,渠濁則官濁”
“百姓的笑臉,是最大的天命”
“少搞青銅鼎,多修灌溉渠”最絕的是成湯說“不道,毋之在國”,伊尹翻譯成“職場pua滾出商朝”,後來成了商朝官員的口頭禪。
成湯規定新曆法從渠務工程啟動日開始,每年三月定為“基建月”,全國停工修渠。日曆上印著翼石圖案,每個節氣配一句渠務口訣:“春分挖渠,秋分護渠,冬至補渠,夏至慶渠”。最貼心的是給農民發“渠務日曆表”,把種田和修渠時間安排得明明白白,百姓都說:“比夏桀的酒池日曆靠譜多了。”
成湯覺得夏朝的玄色太暗沉,改成白色——不是為了時尚,是因為白色耐臟,適合下地乾活。上朝時大臣們穿著白麻衣,扛著翼石鋤,活像一群渠務專員開會。成湯自己帶頭穿打補丁的白衣,伊尹勸他注意形象,他說:“補丁是渠務勳章,比夏桀的黃金甲有麵子。”
以前夏朝晚上開派對,商朝改成白天朝會,晚上全體官員去修渠。成湯發明“渠務績效考核”,官員kpi和渠務成果掛鉤,修渠質量差的被貶去放羊。有個貴族抱怨:“我們可是世襲爵位!”成湯冷笑:“在商朝,爵位是翼石刻的,不是青銅鑄的,乾不好就滾蛋。”
成湯臨終前,拉著伊尹的手說:“我走後,渠務工程不能停,太甲這孩子...”話沒說完就咽氣了,手裡還攥著半塊翼石。伊尹看著成湯床頭的耒耜收藏,哭著對太丁說:“你爹到死都想著修渠,咱們得把商朝建成"渠務帝國"啊。”
太丁繼位三天就掛了,外丙上位三年也走了,中壬撐了四年也沒挺住。伊尹看著這三位短命君主,感覺在玩“王位過山車”,隻好親自攝政,每天帶著貝殼賬本和渠務日誌上班,累得黑眼圈比翼石陰影還深。諸侯們私下議論:“伊尹這是從ceo變成攝政王,商朝怕不是要變"伊尹王朝"?”
太甲是成湯的長孫,從小在蜜罐裡長大,繼位時抱著青銅玩具鼎不放:“伊尹爺爺,我要建更大的酒池!”伊尹拍案而起:“你爺爺當年砸了夏桀的酒池,你還要建?去桐宮反省!”直接把太甲流放到成湯陵墓旁的桐宮,美其名曰“渠務特訓營”。
太甲在桐宮的第一天就崩潰了:住茅草屋,吃糙粟飯,每天還要跟著守陵人老吳修渠。老吳邊鋤地邊嘮叨:“這渠是你爺爺當年帶著百姓挖的,每塊翼石都刻著工匠名字。”太甲踢著翼石發脾氣:“我是天子,憑啥乾這種粗活?”老吳冷笑:“天子?你爺爺當年也是從扛耒耜開始的。”
某天暴雨衝垮渠堤,太甲跟著老吳冒雨搶修,泥漿濺了滿臉。他突然發現一塊翼石上刻著“成湯”二字,老吳說:“這是你爺爺親手刻的,當年他為了修渠,手磨出的血泡比你的玩具鼎還大。”太甲摸著翼石上的刻痕,第一次覺得爺爺的形象不再是祠堂裡的青銅像,而是個會流血流汗的渠務老匠。
伊尹每周派渠務專員來檢查太甲的修渠成果,看著報告上的進步:“第一周:摔碎翼石鋤;第二周:學會看水位;第三周:獨立修複小渠”,終於露出笑容:“熊孩子終於長大了。”他偷偷在桐宮布下“渠務監控”——其實是讓老吳每天寫《太甲改造日記》,比甲骨文還詳細。
三年後,太甲抱著自己修的翼石鋤來找伊尹:“伊尹爺爺,我知道錯了,治國就像修渠,得彎腰乾活,不能隻動嘴皮子。”伊尹老淚縱橫,當場宣布:“商朝ceo正式複位!”太甲繼位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爺爺的耒耜供在渠務博物館,旁邊配上自己的修渠日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渠務實名製:所有新修渠段必須刻工匠和監督官員的名字,連太甲自己都帶頭刻了“太甲監工”。
德政十二條:減稅、免稅、獎勵墾荒,每條都配上翼石漫畫,百姓看得懂記得牢。
貝殼幣改革:發行“太甲紀念幣”,背麵刻渠務圖案,比夏桀的青銅幣保值多了。
東夷玄烈來朝見,看見亳地的渠網如玄鳥展翅,感歎:“當年跟著成湯老板修渠,現在跟著太甲老板致富,商朝渠務yyds!”三苗蚩尤的後代帶著竹器來換貝殼幣,發現商朝的渠邊竹林比三苗的還茂盛,從此成了商朝渠務的忠實粉絲。
沃丁繼位時,伊尹已經是個顫巍巍的老頭,臨終前把渠務手冊和貝殼賬本交給咎單:“記住,渠務是商朝的命根子,貝殼幣是百姓的定心丸。”葬禮那天,亳地百姓自發帶著翼石來送葬,墓碑上刻著“渠務總設計師伊尹之墓”,旁邊還埋著他用過的青銅鼎——裡麵裝著沒寫完的《鹹有一德》手稿。
咎單看著伊尹的遺物,寫下《沃丁》篇,其實是商朝版《渠務管理手冊》:
春季修渠流程:清淤→加固→刻名;
貝殼幣流通規則:每千枚貝殼配一塊翼石防偽;
官員考核標準:不會修渠的官不是好官。
最絕的是他把伊尹的治國名言編成順口溜:“伊尹說,渠要通,官要清,百姓吃飽才是贏!”
沃丁看著伊尹的空座位,每天上朝都問:“伊尹爺爺要是在,會怎麼處理這渠漏?”咎單無奈:“陛下,伊尹大人已經把方法寫在手冊裡了,您看第三卷第五章...”沃丁撓頭:“手冊太厚了,還是伊尹爺爺罵我兩句來得痛快。”
太庚、小甲、雍己這幾位君主,一個比一個能摸魚。雍己覺得修渠太累,把錢都花在修宮殿,渠務預算砍了一半。結果黃河決口,亳地變成澤國,百姓在水裡撈粟米,罵道:“這破宮殿能擋水嗎?還不如一塊翼石!”諸侯們也不來朝貢了,東夷玄烈在貝殼幣朋友圈發:“商朝渠務塌方了,咱們另找靠譜老板吧。”
太戊繼位時,朝堂上突然長出怪樹,一晚上粗得能抱。太戊嚇得躲進渠務博物館,對著成湯的耒耜發抖:“爺爺,這是上天譴責我吧?”伊陟丞相卻指著渠牆:“陛下,怪樹是警示,您多久沒去修渠了?”太戊一看,渠邊雜草叢生,翼石上的刻名都快被青苔蓋住了。
親自修渠:太戊扛著耒耜下田,大臣們被迫跟著乾,史稱“朝堂修渠日”。
重啟貝殼幣:清理雍己時期的劣質貝殼幣,重新刻上翼石防偽紋。
追責摸魚官:把雍己時期砍渠務預算的官員全派去守黃河大堤,美其名曰“渠務特訓”。
巫鹹在祭祀時玩了把套路:“祥桑枯死了,說明上天原諒陛下啦!”其實是他連夜帶人砍樹,還在樹根埋了翼石。太戊信以為真,更加賣力修渠,結果黃河真的沒再決口,諸侯們都說:“商朝渠務回春了,太戊老板能處!”
考古發現太甲的桐宮手賬,裡麵畫滿翼石鋤的改良設計圖,還有對伊尹的吐槽:“伊尹爺爺的燉肉太鹹了,但修渠方法是真牛!”字跡從幼稚到工整,見證了熊孩子的成長。
伊尹的《鹹有一德》裡夾著一張燉肉秘方,其中“暴君燉法”注明:“需配翼石醋、渠邊椒,燉前先讓其修渠三日”,可惜從未真正用過——商朝沒再出過暴君。
祥桑穀事件後,太戊搞了個“祥瑞認證”:渠邊長出雙穗粟是“渠務祥瑞”,翼石上天然形成玄鳥紋是“天命祥瑞”,百姓們吐槽:“陛下,不如多修兩道渠實在。”
太戊站在新修的渠牆上,看著渠水灌溉萬畝良田,對伊陟說:“當年雍己叔公要是堅持修渠,哪會有這檔子事?”伊陟點頭:“陛下,渠務就像人吃飯,一天不做就餓肚子。”太戊突然指著渠中倒影:“我明白了,商朝的中宗中興,不是靠祥瑞,是靠這渠裡的每一滴水,和百姓手裡的每把翼石鋤。”
他轉身對諸侯宣布:“從今天起,每年的"渠務開放日",我會親自帶你們參觀渠網,教你們修渠!”東夷玄烈帶頭鼓掌:“太戊老板,你這波操作,比夏桀的祥瑞靠譜一萬倍!”從此,商朝的渠務工程成了諸侯們的必修課,比青銅冶煉課還受歡迎。
從成湯的渠務誓師,到太戊的中興修渠,商朝用實踐證明:
翼石鋤比青銅劍更得民心;
渠務日誌比祥瑞占卜更靠譜;
百姓的笑臉比天子的皇冠更重要。
當商朝的渠網延伸到四瀆八荒,當貝殼幣上的翼石紋成為文明標誌,他們終於明白:所謂天命,從來不是玄鳥顯靈,而是彎腰修渠時滴在翼石上的汗水,是百姓用耒耜在大地上刻下的信任。而伊尹的燉肉、太甲的頓悟、太戊的反思,不過是這條渠務長河裡的朵朵浪花,最終都彙入了“為民而興”的曆史洪流。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