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姬家初登曆史舞台_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5章 姬家初登曆史舞台(1 / 1)

我們的故事要從一位叫薑原的女子說起。那是帝嚳在位的一個深秋,身為元妃的薑原到郊外散心,走著走著,忽然看見田埂上有個巨大的腳印,足有常人兩倍大,腳趾縫裡還嵌著新鮮的泥土,仿佛剛踩出來不久。薑原心裡莫名覺得歡喜,鬼使神差地把自己的腳踩了上去,這一踩不要緊,隻覺得肚子裡像是有隻小鹿在撞,身子頓時變得沉甸甸的。十個月後,她生下一個男嬰,紅通通的小臉皺巴巴的,可薑原卻高興不起來——自己身為帝嚳的正妻,卻莫名其妙受孕生子,這要是傳出去,怕是要被人說成妖怪。

“一定是那個巨人腳印的緣故。”薑原盯著孩子發愁,越看越覺得這孩子來得蹊蹺。她咬咬牙,決定把孩子扔掉。第一天,她把嬰兒放在狹窄的小巷裡,想著讓過往的車馬帶走這個“不祥之物”。可奇怪的是,拉車的馬走到嬰兒旁邊,都乖乖地繞道走,牛兒更是停下腳步,用舌頭輕輕舔嬰兒的繈褓。薑原躲在牆角看得目瞪口呆,心想這孩子難道真有什麼神奇之處?

第二天,她把孩子抱到山林裡,想讓野獸吃掉他。可剛放下孩子,就聽見不遠處傳來砍柴人的歌聲,一群人說說笑笑地走進山林,嚇得她趕緊把孩子抱走。第三天,她狠下心,把嬰兒放在結著薄冰的水渠上,心想這次總該被凍死了吧。沒想到一群大雁從天上飛下來,展開翅膀把孩子護在中間,羽毛上的露珠滴在嬰兒臉上,小家夥不但沒哭,反而咯咯地笑了起來。薑原再也忍不住,跑過去把孩子抱在懷裡,眼淚止不住地流:“看來是上天讓我收養你啊。”因為最初想拋棄他,所以給孩子取名叫“棄”。

棄小時候就跟彆的孩子不一樣,彆的孩子玩泥巴、追蝴蝶,他卻喜歡蹲在田裡觀察莊稼。他會把野生的麻和豆子種在自家院子裡,每天澆水施肥,長出的麻比彆人的高半頭,豆子也顆顆飽滿。有一次,村裡的老人看著他種的豆子驚歎:“這孩子種的豆子,比我老頭子種了一輩子的還好。”棄聽了,摸著後腦勺傻笑:“我就是覺得它們喜歡長在鬆軟的土裡,多鬆鬆土,多澆點水,它們就長得開心啦。”

等棄長大成人,更是把心思全放在農耕上。他背著竹簍走遍山野,觀察哪裡的土地適合種穀子,哪裡適合種大豆。有一回,他發現山南水北的坡地特彆適合種小麥,就帶著村民開墾荒地,教大家翻土、播種、施肥。剛開始大家將信將疑,沒想到秋收時,那片坡地的小麥產量比普通田地高出三成,從此大家都跟著他學種地,稱他為“農神”。

帝堯聽說了棄的本事,專門派人請他去當農師。棄背著自己用了多年的木耜進宮,堯帝看著這個皮膚黝黑、穿著粗布衣裳的漢子,笑著說:“聽說你能讓土地增產,可有什麼秘訣?”棄撓撓頭:“哪有什麼秘訣,就是多看看土地的脾氣,它喜歡濕潤就多澆水,喜歡肥沃就多施肥,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堯帝聽了哈哈大笑,當即封他為農師,讓他掌管天下農耕。

到了帝舜在位時,天下鬨饑荒,舜帝找到棄說:“黎民百姓都在挨餓,你得想想辦法啊。”棄二話不說,帶著弟子們走遍九州,根據各地的水土特點,推廣不同的農作物。在黃河流域教人種粟米,在江淮地區教人種水稻,還發明了輪作法,讓土地休養生息。幾年後,各地糧倉漸漸充實,百姓們再也不用餓肚子,大家都說:“後稷棄的號)真是咱們的救命恩人啊。”舜帝也很高興,把邰地封給棄,賜姓姬氏,從此,姬姓家族在邰地紮根,漸漸發展壯大。

棄去世後,兒子不窋繼位。此時夏朝的統治漸漸衰落,夏後氏不再重視農耕,把農官的職位形同虛設。不窋看著祖先傳下來的農耕典籍無人問津,心裡比被人打了還難受。有一天,他接到朝廷的命令,要他放下農具去帶兵打仗,不窋仰天長歎:“我們姬家世代務農,如今卻要棄農從戎,這不是違背祖先的心意嗎?”他果斷辭去官職,帶著家人和願意追隨的百姓,遷徙到戎狄之地。

在戎狄生活的日子並不好過,那裡土地貧瘠,遊牧民族經常來騷擾。不窋卻沒有放棄,他帶著大家在河穀邊開墾荒地,把中原的農耕技術教給當地人。有人嘲笑他們:“你們這些種地的,在我們這兒能活下來嗎?”不窋拍拍身上的泥土:“土地不會騙人,隻要用心耕種,哪裡都能長出糧食。”在他的帶領下,戎狄之地漸漸有了成片的農田,秋天豐收時,金黃的粟米堆成小山,連遊牧民族的首領都忍不住來討教種植技術。

不窋去世後,兒子鞠、孫子公劉相繼繼位。公劉是個有大誌向的人,他看著戎狄之地雖然能種糧食,但資源匱乏,決定帶領百姓遷徙。他沿著漆水、沮水考察,發現渭水流域土地肥沃,林木茂盛,是個安家的好地方。遷徙路上,他讓年輕人組成先鋒隊,提前勘探道路,讓老人和孩子跟著後勤隊,攜帶足夠的糧食和衣物。到達渭水後,他帶著大家砍伐樹木,搭建房屋,在河邊開墾良田,還利用山上的石材製作農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有一次,幾個年輕人抱怨遷徙太累,公劉把他們帶到新開墾的田地裡,指著剛發芽的禾苗說:“現在累點,以後咱們的子孫就能在這裡過上好日子,難道不值得嗎?”大家看著他堅定的眼神,再也沒有怨言。幾年後,渭水流域變得熱鬨起來,行人帶著貨物來來往往,居者家中糧食滿倉,百姓們都說:“跟著公劉,有飯吃,有衣穿,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周道的興起,就是從公劉這一代開始的,後來的詩人寫歌作曲,都是在懷念他的恩德。

公劉去世後,子孫們在豳地建國,曆經多代,直到古公亶父繼位。古公亶父是個仁慈寬厚的人,他繼承了後稷和公劉的事業,注重德行和義氣,深受國人愛戴。可是薰育戎狄卻經常來攻打他們,先是索要財物,古公亶父二話不說,把國庫的財寶都送給他們;後來又索要土地和百姓,百姓們憤怒了,紛紛拿起武器,要和戎狄決一死戰。

古公亶父站在城牆上,看著城下憤怒的百姓,心裡像刀割一樣。他對大家說:“百姓擁立君主,是希望君主能為他們謀福利。現在戎狄攻打我們,是為了土地和百姓。百姓在我這裡和在他們那裡,有什麼不同呢?如果因為我的緣故讓百姓去打仗,看著他們父子兄弟相殘,我實在不忍心。”說完,他帶著家人和親信,悄悄離開豳地,越過漆水、沮水,翻過梁山,來到岐山腳下。

沒想到,豳地的百姓聽說古公亶父走了,竟然扶老攜幼,全家追隨而來。連周邊國家的人聽說古公亶父仁愛,也紛紛前來歸附。古公亶父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沒想到自己的一次遷徙,竟然得到這麼多人的信任。在岐山腳下,他開始營建城郭房屋,把百姓分成不同的邑落居住,設立五官有司來管理事務。他還廢除了戎狄的一些習俗,教大家建造房屋、開墾梯田,岐山漸漸成為一個繁榮的地方,百姓們唱歌跳舞,歌頌他的德行。

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兒子季曆。季曆娶了賢淑的太任,生下兒子昌,據說昌出生時,有祥瑞出現,鳳凰在他家屋頂鳴叫,彩雲環繞。古公亶父看著孫子,感慨地說:“我們姬家世代行善,將來興盛的人,恐怕就在昌這一代吧。”太伯和虞仲聽說父親想立季曆,以便傳位給昌,兄弟倆商量後,決定主動讓賢。他們跑到荊蠻之地,按照當地的習俗,在身上紋滿花紋,剪斷頭發,表示自己不再參與繼承權的爭奪。

古公亶父去世後,季曆繼位,稱為公季。公季繼承了父親的遺誌,忠厚地施行仁義之道,諸侯們都歸順於他。他帶領百姓進一步開墾岐山的土地,修建水利工程,讓農田得到更好的灌溉。他還注重與周邊部落的友好往來,用糧食和布匹換取戰馬和玉器,周國的勢力越來越大,為後來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後稷到古公亶父,姬家世代相傳,始終堅守著農耕為本的信念,在困境中不斷遷徙、奮鬥。他們經曆了被人懷疑、被人攻打,卻始終沒有放棄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百姓的責任。每一次抉擇,都充滿了艱難和痛苦,但他們始終相信,隻要用心耕種,施行仁義,就能得到百姓的擁護和上天的眷顧。這種精神,就像他們親手種下的禾苗一樣,在岐山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參天大樹,撐起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

在豳地的老人們常常給子孫講起古公亶父遷徙的故事,講到他放棄王位,帶著少數人離開,卻換來百姓的追隨,孩子們總是瞪大眼睛問:“爺爺,為什麼大家願意跟著古公走呢?”老人就會摸摸孩子的頭說:“因為古公心裡裝的是百姓,不是自己的王位啊。”這種關於仁愛的故事,就這樣在田間地頭、在灶台邊,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成為周人心中最珍貴的記憶。

公劉在遷徙路上,曾經遇到過一場大暴雨,山洪暴發,衝毀了他們的臨時營地。他站在雨中,看著百姓們驚慌失措,卻大聲喊道:“大家不要怕,跟著我往高處走!”他帶著幾個年輕人,用樹乾和藤蔓搭建簡易的橋梁,讓老人和孩子先過河,自己卻在冰冷的河水中來回奔波,直到最後一個人安全過河。後來,當他們在渭水流域安定下來,百姓們說起這場暴雨,都會說:“要不是公劉,我們早就被洪水衝走了。”

古公亶父在岐山營建城郭時,曾經遇到過戎狄的再次騷擾。幾個戎狄的首領騎著馬,衝進工地,想要搶奪木材和糧食。古公亶父沒有讓士兵反擊,而是親自走到他們麵前,說:“我們這裡有多餘的糧食和布匹,你們如果需要,我們可以送給你們,但請不要傷害我的百姓。”戎狄首領看著他溫和的眼神,竟然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從此,周國和戎狄之間達成了和平協議,開始了貿易往來,岐山的集市上,經常能看到戎狄的皮毛和周人的糧食布匹交換的場景。

太伯和虞仲在荊蠻之地,日子過得並不容易。他們學會了當地的語言,穿上了當地人的衣服,甚至學會了打魚和打獵。有人問他們:“你們身為王子,放棄王位來到這裡,不覺得可惜嗎?”太伯笑著說:“王位重要,還是父親的心願重要?隻要弟弟能帶領周國興盛,我們吃點苦算什麼。”他們在荊蠻建立了吳國,把周人的農耕技術和禮儀文化帶到那裡,深受當地人的愛戴,後來成為春秋時期的一方霸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季曆繼位後,有一次遇到了一個難題:周邊的部落因為爭奪土地發生了衝突,紛紛來找他評理。季曆沒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帶著他們來到田間,指著正在生長的禾苗說:“土地就像母親,養育著我們,我們怎麼能為了爭奪她而互相傷害呢?”他親自丈量土地,按照各部落的人口和需求,公平地分配土地,還教他們如何輪作和灌溉。從此,周邊的部落再也沒有發生過土地糾紛,都尊季曆為“仁義之君”。

在姬家的祠堂裡,供奉著後稷、公劉、古公亶父等祖先的牌位,每到豐收的季節,百姓們都會帶著新收的糧食和美酒前來祭祀,感謝他們帶領大家過上了好日子。祠堂的牆壁上,畫著後稷踩巨人足跡、公劉遷徙、古公亶父讓地等故事,孩子們每次來都會指著壁畫問:“這個爺爺是誰呀?”大人們就會耐心地講解,讓這些故事成為周人共同的記憶。

從後稷的誕生到古公亶父的遷徙,姬家的故事充滿了傳奇和艱辛,但始終不變的,是對土地的熱愛和對百姓的責任。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仁,什麼是義,什麼是真正的王者之道。這種精神,就像岐山的泉水一樣,清澈甘甜,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周人的心田,也為後來周朝的建立和興盛,埋下了最堅實的種子。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沒有華麗的宮殿,沒有先進的科技,有的隻是一群人對土地的執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後稷教會人們耕種,公劉帶領人們遷徙,古公亶父用仁愛贏得民心,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們的故事,是一部關於奮鬥、關於仁愛、關於傳承的史詩,至今仍在人們的口中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我們站在岐山腳下,看著肥沃的土地和金黃的麥田,仿佛還能看見古公亶父帶著百姓營建城郭的身影,聽見公劉在遷徙路上激勵大家的話語,感受到後稷對土地的熱愛和執著。這些故事,不僅是周人的曆史,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它們告訴我們,隻要心中有百姓,有仁愛,有對土地的敬畏和熱愛,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任何夢想都可以實現。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禁欲佛子?婚後又茶又撩 八零:被棄少婦轉身隨軍被嬌寵 驚!被豪門認回的校草是千金! 誘他上癮,禁欲太子爺秒變嚶嚶怪 臭小子,我可是你師父! 十四億人求我彆死,這明星太火了 絕美大總裁,拋棄白月光來追我 武道劍吟 逼我嫁攝政王,我有孕你哭什麼 晚年萬倍返還,仙子女帝做我舔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