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四年的長安城,熱得能把人烤成肉乾。街頭茶館裡,幾個老漢搖著蒲扇嘮嗑,話題繞來繞去又回到宮裡那位新皇帝身上。賣糖葫蘆的老孫頭湊過來,神秘兮兮地說:"聽說傅太後又跟太皇太後掐架了,昨天在長樂宮,倆老太太差點把金鑲玉的茶盞摔了!"眾人哄笑,仿佛在聊隔壁家的婆媳大戰——這漢哀帝在位的七年,樁樁件件都像平康坊的狗血戲,讓百姓們嗑瓜不停。
綏和二年的長安城,最熱鬨的不是中秋燈會,而是皇位繼承人的八卦。成帝突然駕崩,沒留下子嗣,滿朝文武把目光投向了定陶王劉欣和中山王劉興。要說這兩位候選人,簡直是學霸與學渣的鮮明對比。
定陶王劉欣進京時,帶了整整三車竹簡,把《詩經》《尚書》背得滾瓜爛熟。成帝考他《詩》義,他能從"關關雎鳩"講到"民本思想",說得老頭子直點頭。反觀中山王劉興,被問到"諸侯王朝覲法令"時,支支吾吾答不上來,連成帝賜宴時襪子帶散了都顧不上係,活脫脫一個"迷糊王爺"。成帝當場蓋章:"這才是靠譜繼承人!"
但老百姓心裡門兒清:"還不是傅太後會來事兒?"這位定陶王的親奶奶,進京時帶了滿滿幾車珍寶,什麼西域葡萄紋金項鏈、南海珍珠屏風,把趙昭儀和大司馬王根哄得團團轉。街頭巷尾傳言,傅太後半夜溜進趙昭儀寢宮,拉著她的手說:"昭儀妹妹,咱定陶王要是當了太子,以後宮裡的胭脂水粉管夠,你就是未來的保母太後呀。"趙昭儀笑得合不攏嘴,轉頭就在成帝耳邊吹枕邊風,王根也跟著附和,成帝一高興,直接給劉欣加冠禮,送他回定陶準備接班。
哀帝剛即位,宮裡就炸開了鍋。太皇太後王氏王莽的姑姑)端著長輩架子,想擺擺老資格,沒想到傅太後根本不買賬:"我孫子是皇帝,我憑啥不能當"帝太太後"?"她穿著繡滿金鳳凰的禮服,帶著十幾個宮女,硬闖長樂宮,指著王政君的鼻子罵:"當年成帝選太子,要不是我家定陶王聰明,哪輪得到你們王氏指手畫腳?我兒子恭王的牌位必須進太廟!"
王政君氣得渾身發抖,摔了半套西域進貢的琉璃茶具:"按祖製,藩王太後哪能住這麼豪華的宮殿?"傅太後冷笑一聲:"祖製?祖製還說後宮不得乾政呢,你王氏外戚掌權多少年了?"這場婆媳大戰鬨得滿城風雨,民間立馬編出段子:"兩宮太後掐架,比東市的鬥雞還精彩,一個要當"帝太太後",一個要保王氏江山,苦了中間的小皇帝。"
傅太後轉頭就給自己和親媽丁姬封了"恭皇太後恭皇後",連死去的老爹都追封侯爵,什麼崇祖侯、褒德侯,頭銜比長安城的城門還多。她還把定陶恭王的牌位搬進京師太廟,長安百姓路過太廟時撇嘴:"這是要把定陶老家的祠堂搬來長安啊,也不怕老劉家的祖宗嫌擠?回頭半夜托夢罵她!"
建平二年的春天,長安城貼出一張雷人告示:"諸王、列侯名田不得超過三十頃,奴婢二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準買地當官!"賣豆腐的老周蹲在告示前撓頭:"三十頃地?那是給咱們老百姓的嗎?我連三畝菜地都快被豪強占了,這政策怕不是給權貴畫圈圈吧?"
這政策明眼人都知道是衝王氏外戚來的。成帝時期,王氏五侯占地萬畝,奴婢上千,哀帝想借限田令立威。可執行起來全變了味:成都侯王況家裡光奴婢就三百人,他隨便燒了兩本賬本,對官府說"記錯了",這事就這麼過去了;反倒是長安城西的小地主張三,有四十畝地,被官府上門查了三遍,說"超標十頃",直接抄家充公。張三蹲在自家門口哭:"早知道就不攢錢買地了,攢錢買罪受啊!"
茶館裡的說書人拍著驚堂木:"限田令?哄叫花子的把戲罷了!權貴們的地連長安城牆都圈進去了,官府敢查嗎?苦的還是咱們平頭百姓,種了一輩子地,說沒就沒了。"更絕的是,政策還禁止商人當官,東市的布商李老板欲哭無淚:"我攢了一輩子錢,就想給兒子捐個郎官,這下全泡湯了,還讓不讓人活?"
夏賀良的出現,讓長安城著實熱鬨了一把。這哥們兒穿著道袍,在街頭擺了個攤位,號稱"赤精子轉世",逢人就說:"漢朝氣數已儘,得改元"太初",皇帝得自稱"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改成一百二十度,才能消災解難!"賣卦的瞎子阿貴趁機攬生意:"看見沒?皇帝都信咱這行當了,改元就是給漢朝續香火呢,快來算一卦,看看你能不能熬過這劫!"
哀帝不知哪根筋搭錯了,居然信了這一套,真的下詔改元,還大赦天下。長安城頓時炸開了鍋,有人跟風改名字,有人在家門口貼"太平符",連賣炊餅的老李頭都在扁擔上刻了"太平"二字。可改元不到三個月,長安城依舊旱得冒煙,河裡的水都快乾了,物價漲得比風箏還高,米價從每石百錢漲到三百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百姓們怨聲載道:"改個年號就能太平?騙鬼呢!夏賀良那小子,怕是收了權貴的好處,忽悠皇帝玩呢。"哀帝也覺得不對勁,灰頭土臉地廢除新號,把夏賀良砍了頭。行刑那天,長安百姓圍得裡三層外三層,看著夏賀良的腦袋落地,有人說:"皇帝跟風改年號,就像小孩過家家,折騰來折騰去,苦的還是咱們老百姓,這鍋我們不背!"
元壽元年的未央宮,最拉風的不是皇後傅氏,而是大司馬董賢。這哥們兒生得比女人還俊俏,皮膚白得能掐出水,一笑能迷倒半座長安城。哀帝第一次見他,就挪不開眼,直接把他從郎官提拔為侍中,從此開啟了"寵妻狂魔"模式:一起吃飯、一起睡覺就算了,連禦衣都分他一半,有次午睡衣袖被董賢壓住,哀帝怕吵醒心上人,直接用劍割斷袖子,"斷袖之癖"的典故就此誕生。
長安百姓路過董府,看著門口的金吾衛比皇宮還多,忍不住吐槽:"董大司馬比皇後還威風,進出都坐六匹馬拉的車,怕是要當"男皇後"了。"更絕的是,哀帝居然想把皇位讓給董賢,在朝堂上公開說:"朕欲法堯禪舜,何如?"嚇得丞相孔光差點摔了笏板:"陛下,這可不是過家家,皇位哪能說讓就讓?"
民間流傳著各種段子:"董賢一笑,皇帝魂掉;董賢一怒,大臣抖如篩糠。"有人甚至編了首童謠:"斷袖郎,坐朝堂,金鑾殿裡繡鴛鴦,可憐皇後獨守房。"董賢的父親董恭更是雞犬升天,當上了衛尉,弟弟董寬信做了駙馬都尉,連他家的奴才都敢在長安街頭橫著走,百姓敢怒不敢言。
傅太後和丁太後掌權後,王氏外戚被狠狠踩了一腳。大司馬王根被趕回封地,王莽也卸了職,灰溜溜地回到新都。傅氏和丁氏子弟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丁明當陽安侯,丁滿封平周侯,傅商為汝昌侯,連傅太後的廚子都得了個關內侯。賣炊餅的老李頭數著新侯名單:"這是把朝廷當成傅家菜園子了?昨天還看見傅家的狗腿子當街打人,說是奉了侯爺的命,這世道還有王法嗎?"
但風水輪流轉,傅太後一死,哀帝也跟著病倒,王氏外戚趁機反撲。王莽重新掌權,第一件事就是收拾董賢。他帶人衝進董府,抄出的珍寶比國庫還多,董賢哭著對鏡子說:"我這張臉,終究還是沒保住富貴。"當天夜裡,董賢就自殺了,年僅二十二歲。長安百姓看著董府被搬空,歎息道:"靠臉蛋上位,到底不是長久之計啊,還是得有真本事。"
建平四年的怪事特彆多,搞得百姓人心惶惶。春天大旱,土地乾裂得能塞進拳頭,突然傳來"西王母籌"的傳言,說是西王母降臨人間,要救苦救難。百姓們不管真假,紛紛傳籌祈福,夜裡舉著火把爬房頂,敲鑼打鼓喊"西王母救苦",長安城夜夜燈火通明,像過年一樣。
夏天桂宮正殿突然起火,燒了三天三夜,火光把未央宮的瓦都映紅了。有人說看見火光中有人影晃動,像是傅太後在罵街;冬天孝元廟的銅龜蛇鋪首莫名鳴叫,聲音淒厲,嚇得守廟的老卒告病還鄉,逢人就說:"祖宗顯靈了,這是在哭漢朝要亡啊!"
算卦的瞎子阿貴生意爆棚,坐在街頭念叨:"龜蛇叫,大火燒,星孛河鼓天示警,老劉家的江山不穩嘍!"但也有人不信邪:"祥瑞不祥瑞的不重要,能讓咱吃飽飯才是真的,管他什麼西王母、老祖宗呢。"
限田令沒落實,賦稅倒是漲了三成。潁川發大水,淹死了te,官府說"賜死者棺錢三千",到百姓手裡隻剩五百,還被要求在領錢時喊三聲"皇帝萬歲"。有個幸存者跑到長安告狀,在未央宮前跪了三天,衛兵不僅不管,還打斷了他的腿,拖出去時他還喊著:"陛下,草民沒活路了啊!"民間流傳:"想伸冤?先打斷一條腿再說,這世道,不如當個啞巴。"
最讓百姓無語的是"罷樂府"政策。本來田間地頭的民歌、市井小調聽得熱鬨,這下全被禁了,理由是"鄭聲淫亂,壞了風化"。賣唱的瞎子老孫失業了,蹲在街角哼小調:"罷了樂府罷了歌,百姓苦水無處說,皇帝老兒聽雅樂,不管咱們窮快活。"就連小孩唱個童謠,都被官府警告,長安城頓時沒了往日的熱鬨勁兒。
元壽二年的夏天,哀帝突然駕崩,年僅二十五歲。消息傳來,長安城的百姓還沒從董賢的八卦中回過神來,就聽說義陵開始動工了。送葬那天,棺槨隊伍稀稀拉拉,沒有想象中的威風八麵,比起成帝的排場差遠了。有個參加過成帝葬禮的老卒嘀咕:"皇帝在位七年,淨折騰些沒用的,限田令、改元、寵男寵,哪件事辦好了?連個子嗣都沒留下,可悲可歎。"
班固的《漢書》後來評哀帝"雅性不好聲色",可長安百姓都知道,他把聲色都用在董賢身上了。這位試圖力挽狂瀾的年輕皇帝,終究成了西漢衰落的加速器。他死後,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可百姓們還在念叨:"哀帝要是不這麼折騰,漢朝說不定還能多撐幾年,可惜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哀帝折騰的這些年裡,長安城的小人物們各有各的悲歡。賣豆腐的老周,因為限田令丟了菜地,隻能去給董府當廚子,雖然受氣,但好歹能吃飽飯;瞎子老孫,罷樂府後轉行賣卦,跟著夏賀良的風潮賺了不少錢;守廟的老卒,因為銅龜蛇鳴叫丟了差事,隻能去給人打更,夜夜在街頭感歎世事無常。
最讓人唏噓的是東平王劉雲案。劉雲因為在自家祠堂畫了幅"西王母獻益地圖",被人告發謀反,自殺身亡,妻子謁和母親放被棄市。長安百姓路過刑場,看著血淋淋的場景,低聲說:"伴君如伴虎啊,畫個畫都能掉腦袋,以後說話做事得小心了。"
漢哀帝的七年,像一鍋亂燉,有宮廷權謀、荒誕政策、男寵傳奇,也有百姓的苦難與無奈。長安百姓們嗑完這波瓜,又迎來了王莽的新朝,但關於這位"斷袖皇帝"的故事,卻永遠留在了街頭巷尾的閒談中。
茶館裡,茶博士又開始講新的故事,說王莽如何謙恭儉讓,如何受禪稱帝。但老茶客們搖搖頭:"再怎麼改朝換代,咱們老百姓的日子還是那樣,盼著新皇帝能少折騰,讓咱們吃口安穩飯吧。"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漢哀帝的時代早已遠去,但那些荒誕的神操作、狗血的宮廷劇,卻成了後人回望時的一聲歎息。畢竟,在老百姓眼裡,再多的帝王將相,也不過是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