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佛係皇帝的治世 KPI:劉炟的儒學帶貨與司法溫柔刀_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 > 第96章 佛係皇帝的治世 KPI:劉炟的儒學帶貨與司法溫柔刀

第96章 佛係皇帝的治世 KPI:劉炟的儒學帶貨與司法溫柔刀(1 / 1)

建初四年的洛陽夏,蟬鳴聲裡帶著一絲躁動。漢章帝劉炟坐在白虎觀的樹蔭下,手裡攥著太常寺送來的《五經》章句,眉頭擰成了個"川"字——這些動輒數萬言的注解,把好好的儒學經典變成了"學術迷宮",連他這個儒生皇帝都看得頭大。突然聽見殿外傳來爭執聲,原來是今文經博士和古文經博士又吵起來了,他苦笑著對身邊的魏應說:"咱搞這場"儒學峰會",怕是要把白虎觀的瓦當吵下來了。"

從永平年間開始,《五經》注解就像脫韁的野馬,今文經派大講祥瑞災異,古文經派死摳文字考據,太學生們上課像聽兩個老師吵架。劉炟繼位後,看著太學生們交上來的作業裡"同一經句三種解釋",終於忍無可忍:"再這麼下去,咱東漢的儒學要分裂成"南北派"了,必須搞個"官方教材"!"

建初四年的白虎觀會議,堪稱東漢版"學術奧運會"。五官中郎將魏應當"裁判",侍中淳於恭做"書記員",劉炟親自當"學術主持人"。第一天就炸開了鍋:

今文經博士拍著《公羊傳》喊:"災異是老天爺給皇帝的微信彈窗,必須重視!當年宣帝立《大夏侯尚書》,就是因為祥瑞預警做得好!"

古文經博士抱著《左傳》反駁:"考據就像做ppt,得有實證,不能靠腦補!《古文尚書》裡的誥命,比今文經多了三分之二,這才是原汁原味!"

劉炟敲了敲玉磬:"彆爭了,祥瑞是警示,考據是根本,就像種地既要觀天象,也要懂犁地,兩者都得要。這樣吧,咱搞個"混搭風",今文經的災異說當"選修課",古文經的訓詁當"必修課",考試重點劃清楚,彆讓學生們抓瞎。"最終拍板:今古文經各取精華,編一本《白虎通義》當教材,相當於搞了本東漢版《儒學考試大綱》,還貼心地在目錄頁寫著"皇帝認證,考試無憂"。

會議持續了三個月,劉炟的"和稀泥"水平讓群臣歎服。討論到"三綱五常"時,今文經派強調"君為臣綱",主張大臣必須無條件服從皇帝,古文經派堅持"君臣共治",搬出《周禮》裡的"公卿諫言"製度。劉炟笑著打圓場:"君是車頭,臣是車輪,少了誰都走不動,不如寫成"君臣相扶,各司其職",這樣既顯皇帝威嚴,又留大臣諫言空間,咋樣?"說到祭祀製度,有人主張奢華,說"天子祭天就得用青銅鼎裝牛牲",有人堅持簡約,搬出明帝遺詔"掃地而祭"。劉炟直接拍板:"先帝說的對,咱就用陶碗盛粟米,竹筐裝祭品,夠表達心意就行,彆讓百姓覺得咱拿他們的賦稅擺闊氣。"

會議結束那天,太學生們舉著新教材歡呼,洛陽的書肆老板連夜刻版印刷,廣告語寫得直白:"皇帝認證版《五經》,考試再也不怕判錯卷!答錯算我輸!"西域的胡商路過太學,看見儒生們捧著新書討論,回去後對國王說:"漢家皇帝連學問都管,把不同派彆的儒生湊一起開會,就像咱們把不同部落的長老叫到牙帳議事,難怪他們的商隊走到哪兒都吃得開。"

建初五年的旱災,讓劉炟注意到一個觸目驚心的數據:"因刑訊逼供自殺的囚徒,一年下來竟比斷獄處死的還多!"他拍案而起:"咱東漢的監獄不是菜市場,不能想怎麼打就怎麼打,這跟老爹提倡的"柔道治國"背道而馳!"立刻下詔三道:

刑具標準化:規定笞刑用的竹板長五尺,大頭寸半,小頭寸,兩端還要包上皮革防裂,相當於給刑具裝了"尺寸限製器",杜絕"私人定製刑具";

季節限製:非秋冬季節不得嚴刑拷問,理由很佛係:"春天萬物生長,夏天酷暑難耐,這時候動刑傷了和氣,老天爺都看不下去";

家屬探視:允許囚徒家屬每月探監一次,每次可帶五升粟米、兩塊炊餅,探視時獄卒必須在三米外監督,相當於給監獄係統加了"人文關懷"模塊。

南陽的獄卒老陳,以前總嫌囚徒麻煩,現在每天登記探視記錄,發現新規後囚徒們安分多了:"皇帝給囚徒送溫暖,咱也不能太狠,反正現在打犯人要填《刑訊申請表》,審批比領官糧還麻煩,犯不著跟自己過不去。"

針對楚、淮陽案的後遺症,劉炟搞了波"曆史遺留問題大赦",詔書裡寫得溫情脈脈:"以前因妖言獲罪的,三代以內不得為官,好多賢才被埋沒,朕夜裡想起都睡不著。這樣吧,全部解禁,隻要不當宿衛,愛考太學考太學,愛當郡縣吏當郡縣吏,往事清零,重新開始。"有個被禁錮十年的書生李墨,接到解禁文書時,在洛陽城門下哭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就去太學報名,憑借紮實的古文功底,成了白虎觀會議的編外記錄員,逢人就說:"章帝陛下給了咱第二次人生,咱得把這輩子的學問都獻給朝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還發明了"自首減半"政策:"犯罪沒被發現的,詔書到前自首,贖金減半,相當於給過錯方發"早鳥折扣券"。"潁川的小偷王三,偷了半袋粟米,聽說後主動去縣衙自首,交了一匹布就了事,縣令還誇他"覺悟高",讓他在縣衙當雜役。王三逢人就說:"皇帝給咱回頭路,再偷就是對不起良心,現在咱也算吃官飯的人了。"

建初四年的牛大疫,讓洛陽的牛價漲到黃金一斤,劉炟直接成了"牛司令"。他在尚書台召開"耕牛搶救會議",拍板三條硬核措施:

官方獸醫隊:從太醫院抽調二十名太醫,帶著宮廷秘藏的《牛經》奔赴各郡,每到一縣先給病牛"會診",開的藥方裡有甘草、當歸等中藥材,病死的牛按市場價的七成補償,相當於給農民買了"耕牛交強險";

官牛租借:沒牛的農戶可憑戶籍去郡縣衙門租借官牛,三年後歸還,租金是新產的粟米,還貼心地規定"母牛生小牛歸農戶",相當於搞了個"耕牛共享計劃",生小牛還能"額外分紅";

禁殺耕牛:頒布《耕牛保護令》,殺耕牛者視同殺人罪,連牛販子都得登記耕牛來源,違者罰做苦役一年。

巨鹿的老農李老漢,牽著租借的母牛回家,看著牛背上的"官方烙印"感慨:"新皇帝比咱種地的還懂牛,以前明帝修渠,現在章帝護牛,這爺倆接力給咱百姓攢家業呢。等這母牛下了小牛,咱老李家也算有固定資產了。"

針對墾田減少的問題,劉炟把目光投向了皇家獵場:"上林苑、淇園這些地方,咱一年能打幾次獵?不如分給百姓種地,反正朕更喜歡看綠油油的粟米,勝過看死獵物。"他下詔推出"荒地開發計劃":

免費分田:無地農民可申請上林苑、淇園等地的荒地,每戶限分五畝,前五年免租,三年免人頭稅,相當於給創業者"免稅期",還貼心地注明"土地肥沃度按等級分配,優先照顧鰥寡孤獨";

配套支持:官府提供耕傭即雇傭短工)、種子、田器,甚至幫忙蓋臨時窩棚,種子按成本價賒欠,秋收後再還,簡直是"一站式創業扶持";

自由遷徙:允許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的郡縣,當地官府必須接納,不得收取"落戶費",相當於搞了個"全國農業人才流動計劃"。

陳留的流民張二狗,帶著老婆孩子住進上林苑,看著分到的三畝地,在籬笆牆上刻下"章帝賜田"四個字。他白天種地,晚上幫著官府登記其他流民,秋收後特意選了最大的粟米,曬乾了送到洛陽的大司農府:"沒啥能報答的,這是咱自己種的,給皇帝嘗嘗,就當是咱新遷戶的見麵禮。"

建初五年,班超在疏勒的捷報傳到洛陽,八百裡加急文書上寫著"不費一兵一卒,疏勒王歸降",劉炟對著地圖笑出了聲——這個當年派去西域的三十人小分隊,居然靠"嘴炮外交"搞定了疏勒,比老爹明帝的屯田軍劃算多了。他給班超的詔書寫得直白:"西域這攤子,咱玩"輕資產運營",你負責搞關係,朝廷負責送絲綢、鐵器,咱用貿易把匈奴擠出去,記住彆硬剛,能用錢解決的事,彆動火槍。"

從此,西域的商路成了東漢的"經濟戰線":漢商帶著鐵器、漆器、絲綢換胡人的玉石、葡萄、汗血寶馬,班超的使團成了"跨國商務代表",不僅幫著疏勒王設計錢幣,上麵刻著"漢疏和親"字樣,還調解各國糾紛,相當於成立了"西域商會調解委員會"。於闐的國王摸著新鑄的錢幣說:"漢家皇帝不派兵,卻讓咱們賺了錢,還幫著維持秩序,這比當小弟還劃算,以後咱每年給漢家朝廷獻玉,就當是交"保護費"了。"

北匈奴大人款塞投降,劉炟推出"歸化大禮包",比現代企業的"人才入職套餐"還貼心:

分牧場:在五原、雲中劃出專屬牧場,允許匈奴人保留遊牧習俗,朝廷送了一批漢地的苜蓿種子,派農技員教他們種植,相當於提供"牧草種植培訓";

開互市:設立"漢匈貿易節",每年秋天在邊境交易,漢商不得壓價,匈奴人不得搶貨,派護羌校尉當"市場監管員",違規者罰款牛羊;

賜官爵:匈奴貴族可封為"歸義侯",享受漢朝俸祿,允許保留部落建製,相當於搞了個"邊疆自治政策"。

匈奴牧民胡爾查,用十匹戰馬換了五把漢劍和兩袋鹽巴,高興得直拍大腿:"以前跟著單於搶漢地,每次都得死人,現在用馬換東西,不用拚命還能吃飽,漢家皇帝這招"貿易招安",比刀子還厲害。以後咱就跟著漢家混,說不定哪天能當個小官,穿漢服、吃粟米,也挺好。"

車騎將軍馬防的罷官,拉開了貴戚約束的序幕。馬防是明德皇後的哥哥,劉炟的親舅舅,仗著外戚身份,把軍隊變成了"馬家軍",連軍餉都敢克扣。劉炟對著舅舅的豪華馬車直搖頭:"老爹在位時,外戚不得封侯參政,你倒好,把軍隊當成自家後院了?"他沒有嚴懲,隻是輕飄飄一句:"舅舅年紀大了,回家養老吧,朝廷不缺將軍,缺的是能給百姓辦實事的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波操作,讓其他外戚冷汗直冒。竇固主動上交了封地的三分之一,說"給朝廷減輕負擔";馬廖把自家的絲綢作坊改成了公益粥廠,每月給貧民發粥;就連太後的娘家馬氏,也不敢再穿繡著金線的裙子,改穿素色粗布衫。洛陽的百姓發現,貴戚們的馬車低調了,家門口的粥廠卻多了,紛紛說:"新皇帝軟刀子割肉,比明帝的硬規矩還管用,貴戚們都怕了。"

明德皇後馬氏去世後,劉炟對母族的約束更嚴了。他下詔:"馬氏子弟不得擔任九卿以上官職,封地賦稅減半,聯姻必須報備朝廷,彆學西漢外戚搞裙帶關係、結黨營私。"有個馬氏子弟想走後門當縣令,遞了十斤黃金給吏部尚書,劉炟得知後,不僅罷免了該子弟,還把吏部尚書降職為縣丞:"敢收外戚的錢,就是壞了咱東漢的規矩,以後誰再搞這套,朕讓他去邊疆屯田!"

這道詔令,讓東漢外戚乾政推遲了三十年。後來的竇皇後家族、鄧太後家族,都記得章帝的"外戚禁令",不敢太過跋扈。史書評價:"章帝之政,外戚斂衽,乃柔道之效也,雖無嚴刑,而貴戚自肅。"

建初二年的春天,劉炟乾了件讓天下孕婦感動的事——下詔"賜胎養穀人三斛,複其夫勿算一歲",相當於給每個孕婦發"生育補貼",丈夫免一年人頭稅。他在詔書中寫:"生孩子是大事,咱不能讓孕婦餓肚子,也不能讓男人操心賦稅,好好照顧老婆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也是咱東漢的好子民。"為了確保落實,他還讓郡縣登記孕婦名單,派穩婆定期檢查,發現有克扣補貼的官吏,直接撤職查辦。

洛陽的接生婆王婆,發現pregnant婦女突然多了,每個月都要跑十幾家接生,開玩笑說:"章帝的詔書比送子觀音還靈,今年接生的紅包能多收幾個,多虧了皇帝想著咱們女人。"

元和元年的南巡,劉炟玩起了"極簡出行",提前下詔:"不準修橋鋪路,不準迎接設宴,敢探聽朕起居的,二千石官員直接降職!"結果走到偃師,發現道路坑窪,他直接換乘牛車,笑著對隨從說:"朕當年在東宮,常坐牛車去太學,這車比馬車舒服,還省錢。"路過郡縣,他不進官署,直接在田間地頭召見官吏,給三老、門闌、走卒發錢,連打掃宮殿的雜役都有份:"你們都是朝廷的根基,彆以為官小就不重要,把小事做好,百姓才過得安穩。"

聽說淇園的百姓收成不好,他臨時拐過去查看,看見老農用木犁耕地,當場下令:"給淇園百姓免三年租賦,再送二十頭官牛,讓縣丞帶著農技員來教牛耕。"南陽的百姓張老漢,在路邊偶遇皇帝車駕,收到一鬥粟米的賞賜,激動得直磕頭:"皇帝的車駕比咱牛車還樸素,還給咱發糧食,這樣的天子,上哪兒找去?咱以後一定好好種地,不辜負皇帝的心意。"

劉炟對祭祀的改革,充滿了佛係智慧。在泰山封禪時,大臣們準備了黃金祭器、百頭全牛,他擺擺手:"老爹在顯節陵掃地而祭,咱在泰山也彆搞奢華,用陶碗盛粟米,竹筐裝祭品,夠表達心意就行。"祭祀完畢,看見黃鵠飛過祭壇,大臣們趕緊拍馬屁說"祥瑞降臨",他卻笑著對群臣說:"祥瑞來了是好事,但咱彆忙著歌功頌德,先想想怎麼讓百姓吃飽飯,比啥都強。"

回到洛陽後,他還下詔簡化民間祭祀:"百姓祭祖,用家常飯菜就行,彆殺牛宰羊,浪費錢。"這道詔令,讓洛陽的屠夫生意少了三成,卻讓百姓們鬆了口氣:"以前祭祖得借錢買祭品,現在皇帝說家常飯就行,咱的腰包總算鼓點了。"

始用《四分曆》,看似小事,實則是場"時間革命"。劉炟召集天文學家,把曆法誤差從"三年一閏"改成"十九年七閏",還特意下詔:"曆法準了,農時就準,百姓種地就不會誤了節氣,該播種時播種,該收割時收割,這比任何祥瑞都實在。"為了推廣新曆法,他讓太學生們帶著日曆下鄉,教農民看節氣,還在郡縣衙門張貼"二十四節氣圖",配上通俗歌謠:"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太學的天文生們,捧著新曆法跑到觀星台,整夜觀測北鬥星的位置,發現與曆法完全吻合,激動得寫了篇《四分曆頌》,刻在太學石碑上。從此,東漢的農業生產有了"時間指南",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百姓們都說:"章帝改曆法,咱種地心裡更有數了。"

太學生王充在《論衡》裡寫:"章帝召集群儒,論定五經,使學者不再迷惑,此乃大功也。昔秦始皇焚書坑儒,今皇帝聚書興學,此誠漢家之福。吾嘗於白虎觀旁聽,見皇帝虛懷若穀,調和今古,非獨治世之君,亦學界之師也。"他不知道,自己的這部著作,後來成了東漢思想界的標杆,而他提到的"白虎觀會議",也成了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事件。

於闐商人阿巴斯的賬本上,詳細記錄著元和二年的貿易:"從疏勒帶回漢鏡十麵,換取羊毛三百斤、葡萄種兩石,途中遇漢使護衛,安全無虞。漢家皇帝開放貿易,關稅僅收十分之一,且允許以物易物,吾等商人之福也。待明年開春,必組織更大商隊,往洛陽販賣玉石。"

陳留農民李二狗的田契上,蓋著元和三年的官印,末尾寫著:"章帝陛下賜田三畝,免租五年,永為世業。"這張田契,後來成了他家的傳家寶,孫子輩還指著上麵的朱砂印說:"這是章帝爺給咱的保障,當年爺爺說,有了這田契,心裡就踏實,不怕豪強搶地,不怕官府加租。"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快穿之我的宿主像惡魔 男人野性 天可汗,從留學瓦剌開始 賭石成金 京夜掠歡 久彆婚成 手術刀與幽蘭劍 潮汐禁區 太子登基後,炮灰表妹被強奪了 穿越洪荒首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