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守成之主的雙麵人生:曹叡從平原王到明帝的治世與浮華_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 > 第116章 守成之主的雙麵人生:曹叡從平原王到明帝的治世與浮華

第116章 守成之主的雙麵人生:曹叡從平原王到明帝的治世與浮華(1 / 1)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洛陽嘉福殿內燭影搖紅。曹叡斜倚在禦榻上,望著帳頂繡著的青色巨龍,忽然想起十二歲那年,祖父曹操在銅雀台將他抱在膝頭,倚天劍的寒光映著輿圖上的九州山河:"叡兒可知,這天下最危險的不是蜀吳的刀兵,是人心。"此刻胸口如被重物碾壓,他強撐著支起身子,命人取來司馬懿的緊急軍報——遼東捷報剛到,卻已是彌留之際。

黃初三年222年)深秋,十五歲的曹叡跪在鄴城甄氏陵前,指尖深深掐入掌心。三年前母親被賜死時的場景如在眼前:使者捧著鴆酒踏入椒房殿,甄氏鬢邊的茱萸步搖還未取下,便香消玉殞。父親曹丕的詔書裡寫著"怨言惑眾",可曹叡知道,不過是郭皇後的枕邊風,讓本就多疑的父親動了殺機。

即位大典當日,他特意穿上繡著茱萸紋的禮服,那是母親生前最愛的紋樣。當太尉鐘繇將傳國玉璽捧過頭頂,他的目光掠過殿下的司馬懿,對方垂眸斂目,卻掩不住眼底的精光。"先帝屬意於孤,"他在心裡冷笑,"可這滿朝公卿,有幾個不把孤當作郭太後的傀儡?"

黃初七年226年)八月,孫權親率十萬大軍撲向江夏,朝堂上重臣吵作一團。曹叡盯著輿圖上的長江防線,突然開口:"權習水戰,卻舍舟登陸,不過趁孤新立,想打個措手不及。"他派治書侍禦史荀禹慰勞邊軍,卻密授錦囊:"過縣征兵,登山舉火。"當江夏山間燃起連綿火把,孫權望著虛實難辨的火光,終於退兵。

新城孟達反叛時,司馬懿的八百裡加急軍報送到。曹叡盯著"旬日可破"的承諾,對陳群說:"孟達此人,在蜀則蜀疑,歸魏則魏疑,反複之徒,必敗於貪。"果然,十六日後孟達首級傳至洛陽,他命人將新城一分為二,手指劃過武陵郡:"此乃諸葛亮北伐要道,孤已布下張合屯隴右,看他如何施展。"

太和二年228年)春,天水郡急報驚醒了曹叡的午寐。諸葛亮率大軍來襲,三郡望風而降,朝野震動。他卻異常冷靜,調曹真都督關右,張合急赴街亭:"諸葛亮善治國,卻短於奇謀,馬謖言過其實,街亭必失。"當張合大破馬謖的捷報傳來,他親赴長安,登上城樓遠眺秦嶺,對身旁的司馬懿說:"若孔明從陳倉道進,孤或更頭疼,可惜他太謹慎。"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屯兵渭南。曹叡在尚書台親自核算隴右糧儲,甚至改良運輸車輛。給司馬懿的手詔寫得明白:"堅壁拒守,彼糧儘必退。"他深知蜀軍長於山地戰,卻受製於糧草,每日命人彙報斜穀道的陰雨情況。當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傳來,他對著太極殿的屏風長歎:"孔軍師一去,蜀漢再無大患,可司馬公的羽翼,也更豐滿了。"

太和六年232年),孫權進攻合肥新城,滿寵建議放棄城池誘敵深入。曹叡拍案而起:"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此三城乃社稷藩籬,豈可言棄?"他親率龍舟東征,船過淮河時,望著兩岸屯田兵整齊的隊列,對蔣濟說:"太祖屯田養兵,如今派上用場了。"抵達壽春時,孫權已退兵,他卻沒有追擊,反而大賞將士:"權知孤至,必不敢戰,此乃不戰而屈人之兵。"

景初二年238年),公孫淵在遼東稱帝,改元紹漢。朝堂上,滿朝文武擔憂勞師遠征,曹叡卻力排眾議:"四千裡征伐,若計小利,必失大局。"他給司馬懿的密詔寫著:"朕非漢武帝,卿亦非李廣利,必全勝而還。"當霖雨連綿,朝臣請退,他卻堅信:"司馬懿善用地形,雨停即決戰。"果然,襄平城破之日,公孫淵的首級裝在鍍金木盒裡送來,他望著地圖上的樂浪郡,想起祖父征烏桓的壯舉:"東北已定,中原可安。"

太和三年229年),曹叡下詔追尊高祖曹騰為高皇帝,這是宦官首次被追尊帝號。太廟中,他盯著曹騰的神主對太常韓暨說:"若無太祖曹操),高祖不過中常侍耳;若無孤,太祖功績亦難顯於後世。"改曆景初,以建醜之月為正,服色尚黃,他親自參與曆法修訂,指著渾天儀對楊偉說:"日月星辰,當為政事服務,而非惑亂人心。"

青龍四年236年),聽訟觀落成,曹叡常在此親審大案。一日,見一少年因盜竊糧食被判處斬,他問:"家中可有老母?"得知其母病重,竟當場改判徒刑:"刑者,所以禁暴,非以殘民。"但對待浮華黨人,卻毫不留情,罷黜何晏、夏侯玄等清談名士,詔曰:"不務道本,徒事虛言,此魏晉之禍端也。"

景初元年237年),洛陽宮的建造如火如荼,昭陽殿的飛簷已超越未央宮規製。衛尉楊阜冒死進諫,他卻指著殘破的城垣說:"卿見今日之壯麗,可曾見建安年間的斷壁殘垣?太祖定中原,文帝遷許都,孤今營洛陽,乃複大漢之威儀,以鎮四夷。"但私下卻對皇後毛氏歎氣:".buider勞民,孤何嘗不知?吳蜀未滅,若宮室不壯,何以讓鮮卑、高句麗俯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黃初七年226年),郭太後臨朝,曹叡表麵恭敬,內心卻藏著殺母之仇。某次太後問及甄氏安葬之事,他忽然冷笑:"太後當年可曾為吾母說過一句好話?"但為穩定政局,仍給郭氏家族封侯,甚至在太後崩逝後,以太後禮安葬,卻在墓碑上刻意淡化其功績——他知道,母親的冤屈,隻能用權力來慢慢償還。

太和五年231年),曹叡下詔諸王入朝,卻規定"幼主在位,母後攝政時,諸王不得留京"。他看著堂兄曹爽在殿前騎馬,想起父親當年對曹植的壓製,低聲對司馬懿說:"宗室如枝葉,過密則妨乾,過疏則根危,難啊。"這種矛盾,在臨終前達到頂點——既任命曹爽為大將軍,又托孤司馬懿,試圖用宗親與權臣相互製衡,卻不知此舉為高平陵之變埋下伏筆。

青龍三年235年),壽春農婦自稱"登女",能治病驅邪,曹叡竟在後宮為其立館。每日清晨,他看著宮女們排隊求符水,忽然想起祖父曹操焚燒讖緯書的場景。但當"登女"的符水治不好自己的頭痛,他立刻下令誅殺,對光祿勳高堂隆說:"妖妄之術,可惑百姓,不可惑君心,孤終究是天子。"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叡握著司馬懿的手,感受到對方掌心的老繭——那是數十年征戰留下的印記。"少子芳才八歲,"他聲音發顫,"卿與爽共輔之,若有異同,可參考霍光故事。"話裡藏著試探,更藏著無奈:他清楚曹爽的能力遠不及司馬懿,卻不得不依賴曹氏宗親來平衡外姓權臣。

遺詔中,他既要求"後宮淑媛以下出宮歸家",給無子妃嬪自由,又規定"藩王不得輔政",切斷宗室乾政的可能。當司馬懿退出寢宮,他望著殿角的銅人,想起祖父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忽然自嘲一笑:"孤這一生,守成有餘,開拓不足,終究是個守城之主。"

"景初年間修太極殿,我在工地搬磚,"二十年後,老匠坐在城門口回憶,"天子坐著羊車來巡視,問我們累不累,賞了酒肉,卻也催工期。監工說,天子怕諸葛亮趁機來攻,想儘快修好宮殿,讓蜀人知道魏國的氣派。"

"公孫淵被圍時,我們看見魏軍的糧草車綿延十裡,"歸降的遼東士兵對曹魏史官說,"司馬大將軍說"天子撥四萬人馬,糧草管夠",我們就知道大勢已去。其實天子早算好了,襄平的雨季、糧道,連我們的軍心,都在他的算計裡。"

"天子病重時,不肯喝"登女"的符水,卻信張仲景的藥方,"曾服侍曹叡的宮女臨終前低語,"他說"醫者仁心,妖術惑心",可自己又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有次他盯著新修的九龍殿發呆,說"若太祖看見,必罵孤浮華",可還是繼續修下去了。"

曹叡的十三年統治,是曹魏政權的黃金時代,也是危機四伏的轉折期。他守住了祖父、父親打下的江山,打退了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平定了遼東之亂,製定了影響後世的《景初曆》,卻也因大興宮室、寵信浮華,被後世詬病。陳壽說他"任心而行",恰道破其雙麵性:他是能在朝堂上與臣下激辯的明君,也是在後宮為母親暗自垂淚的孝子;是深諳權術的政治家,也是沉迷營造的理想主義者。

當高平陵的荒草沒過碑碣,當景初曆的殘頁在史書中泛黃,後人會想起那個在聽訟觀為囚徒落淚的明帝,在太極殿與楊阜激烈爭論的明帝,在襄平城下賭上國運的明帝。他的一生,如同青龍元年出現在摩陂井中的那條黃龍,乍現光芒,終歸沉寂,卻在曹魏的天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洛陽城的童謠,終究為他的時代寫下注腳:

"明帝智,守成難,諸葛亮,數北犯;

修宮室,改曆法,遼東定,浮華散;

托孤計,兩相疑,高平陵,禍根埋。"

從平原王到魏明帝,曹叡用十三年時間,演繹了一個守成之主的複雜人生。他的故事,是權力巔峰的孤獨,是治世與浮華的交織,更是一個王朝在鼎盛與衰落之間的微妙平衡。當曆史的長卷翻過,那個在嘉福殿臨終托孤的身影,終究成為曹魏黃金時代的最後一抹餘暉,既照亮了短暫的盛世,也映出了帝國未來的陰影。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是青雀,在地球玩動漫並修仙 1元秒殺係統,開局滿級長生訣 村婦夠野 大小姐重生七零,冷戾大佬掐腰哄 修仙從高二開始 我在靈夢 被AI教授坑慘的快時代救贖 永恒萬界主 乘風混沌界 五年了,全家跪求我原諒,幸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