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太和二年228年),魏明帝曹叡大修宮殿,勞民傷財。68歲的王朗再次上疏,把大禹、勾踐搬出來:"大禹住茅屋,勾踐穿破衣,他們才能成就霸業。陛下大修宮殿,百姓都沒飯吃了,這是明君該乾的事嗎?"曹叡雖然不高興,但也知道王朗是為了國家,隻好放緩工程進度。
王朗不僅政治上毒舌,學術上更是個杠精。他反對鄭玄的經學,專門寫了本《聖證論》,把鄭玄的注解放大鏡式挑刺。鄭玄的弟子孫叔然看不下去,寫文反駁,兩人在學術圈掀起了一場大戰。
但王朗的實力擺在那兒,他注的《易傳》《春秋傳》等,被列為魏國官方教材,學生遍布天下。最絕的是,他還精通法律,和鍾繇一起掌管刑獄,主張"罪疑從輕",救了不少被冤枉的百姓。有一次,一個小吏偷了官糧,按律當死,王朗卻判了勞改:"他是為了老母才偷糧,情有可原,給個改過機會吧。"
《三國演義》裡,王朗被諸葛亮罵死在陣前,其實是羅貫中虛構的。真實的王朗,活到77歲,位極人臣,臨終前還上疏勸曹叡休養生息。他的孫子王肅更是厲害,注遍儒家經典,成了魏晉時期的學術權威,孫女嫁給了司馬昭,外孫是晉武帝司馬炎——妥妥的人生贏家,根本不需要靠罵人刷存在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有意思的是,王朗去世後,門生弟子數百人穿著喪服為他送葬,洛陽百姓自發罷市一日,這待遇,比很多皇帝還風光。
鍾繇的成功,靠的是"能文能武能抬杠"。他告訴我們:
專業過硬是底氣:無論是說服李傕的口才,還是治理關中的能力,或是書法界的地位,都是他硬核的資本;
抓住風口很重要:曹操需要能搞定關中的人才,他主動請纓,從此平步青雲;
懂得審時度勢:提肉刑雖然失敗,但始終堅持,雖敗猶榮,贏得了"執著"的美名。
華歆的佛係,本質是"以退為進":
拒絕冒險,保全大局:不參與廢帝,不硬抗孫策,看似妥協,實則保全了自己和百姓;
保持清高人設:拒禮、清貧、勸諫,每一步都在打造"道德完人"形象,讓皇帝都不得不敬重;
以柔克剛:不正麵硬剛,而是用道理和利益說服對方,堪稱職場pua大師。
王朗敢懟皇帝,靠的是三手準備:
經學權威:注經立說,成為學術泰鬥,說話自然有分量;
治郡政績:當會稽太守時,雖敗猶榮,後來治理地方也頗有成效;
道德潔癖:清廉自守,敢於直言,站在道德製高點上,皇帝也沒法反駁。
結語:曹魏官場的生存密碼
在那個權謀橫行的時代,鍾繇、華歆、王朗用不同的方式詮釋了職場生存法則:
鍾繇告訴我們,硬核不是傻硬,而是專業能力過硬,懂得借勢而上;
華歆證明,佛係不是躺平,而是看清局勢後的最優選擇,保持清高也是一種戰鬥力;
王朗示範,毒舌需要底氣,肚子裡有墨水,嘴裡才能有鋒利,同時還要守住道德底線。
他們的故事,打破了史書上冰冷的記載,讓我們看到:哪怕在最混亂的時代,隻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身優勢,就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鍾繇的書法、華歆的清高、王朗的毒舌,最終都成了他們在曆史上的標簽,而這些標簽的背後,是他們對人生、對職場的深刻理解。
千百年後,當我們重讀他們的故事,依然能從中學到:職場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戰場,而是需要智慧、勇氣和堅持的舞台。無論是硬核衝鋒,還是佛係防守,或是毒舌諫言,隻要不忘初心,終能在屬於自己的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