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曹魏五子良將:從草根校尉到戰場傳奇的逆襲交響曲_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 > 第131章 曹魏五子良將:從草根校尉到戰場傳奇的逆襲交響曲

第131章 曹魏五子良將:從草根校尉到戰場傳奇的逆襲交響曲(1 / 1)

東漢末年的雁門馬邑,秋風卷著黃沙拍打著殘破的城牆。18歲的張遼站在城樓上,望著遠處匈奴騎兵揚起的塵霧,手不自覺地按上腰間的環首刀——這把刀是父親臨終前交給他的,刀柄上還刻著“聶”字的暗紋,提醒著他們家族曾是西漢大俠聶壹的後人,因避仇才改姓“張”。

作為郡吏的他,本可在邊塞安穩度日,卻因一身武藝被並州刺史丁原相中,從此踏上軍旅。跟過丁原殺宦官,隨何進赴京城,在董卓麾下任騎都尉,又跟著呂布東征西討,28歲就當上了魯國相。在下邳城破的那個雨夜,他望著呂布被捆成粽子拖走,突然覺得累了——這些年像浮萍一樣輾轉,直到看到曹操眼中那束賞識的光。

“文遠啊,早聽說你在雁門能止小兒夜啼,今日一見,這眼神比匈奴的狼還利。”曹操拍著他的肩膀,遞來一碗熱酒。張遼仰頭灌下,酒液順著刀疤縱橫的下巴滴落:“明公若不嫌棄,末將願率麾下歸降,從此鞍前馬後。”從此,他的人生才真正開始。

建安六年的東海,曹軍大營裡,夏侯淵盯著糧草清單直皺眉:“再圍下去,弟兄們要喝西北風了。”張遼卻盯著遠處的昌豨軍營,發現對方了望台上的士兵總往自己這邊瞄,箭矢也越來越稀疏。他突然咧嘴一笑:“老夏侯,這老小子動搖了,看我去會會他。”

不帶護衛,單騎馳向昌豨的營寨,張遼的馬蹄在寂靜的曠野格外清晰。昌豨在寨牆上猶豫再三,最終開門相見。兩人坐在草垛旁,張遼突然捶了捶對方肩膀:“還記得五年前在徐州,你我曾在酒肆拚過酒?如今曹公挾天子以令諸侯,攻破袁紹隻是早晚的事,你守著這窮山惡水,不如早降,我保你全家富貴。”昌豨看著他腰間晃動的曹公令箭,想起曹操在兗州屯田的盛況,終於咬牙點頭。

更絕的是,張遼直接單身登上三公山,在昌豨家宴上逗弄對方的孩子,拜會其妻子:“嫂子放心,曹公待人寬厚,比袁紹那小心眼強多了。”這波操作讓昌豨徹底放下戒心,跟著他去見曹操。事後曹操卻板著臉罵道:“你小子膽比天大,萬一昌豨反悔,你當自己是關雲長單刀赴會?”張遼卻拱手:“以明公的威信,昌豨哪敢動我?”曹操聽了,反而大笑拍腿:“說得對,這天下,還沒人敢在我曹操的威名下玩花樣。”

建安二十年的合肥,簡直是座孤城。張遼盯著曹操留下的密函,“賊至乃發”四個大字讓他心跳加速。孫權的十萬大軍已到城下,而他隻有七千兵馬,其中一半還是新兵。打開密函的瞬間,“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的指令讓諸將麵麵相覷——就這麼點人,還得分兵出擊?

“都他媽彆愣著!”張遼猛地站起來,木劍重重劈在地圖上,“主公在漢中跟張魯死磕,等援軍到,咱們早被孫權包餃子了!現在唯有趁他們立足未穩,殺他個下馬威,才能穩住軍心!”轉身對李典拱手:“曼成兄,當年你我在兗州剿匪的交情,今日可願再並肩?”李典握拳:“聽憑將軍差遣!”

當夜,張遼親自敲著梆子巡營:“想賺大錢的跟我來!斬首一級,賞錢百文;斬將者,賜爵關內侯!”八百壯士應聲而出,他殺牛置酒,自己先灌了三大碗,舉著酒碗高喊:“明日之戰,我張遼若先退,你們砍我腦袋!若我還活著,必帶你們衣錦還鄉!”吼聲震得帳頂積雪掉落,壯士們眼中冒火,仿佛不是去打仗,而是去赴一場狂歡。

天剛泛白,張遼披甲持戟衝在最前,戟尖挑飛第一個吳軍的頭顱時,晨霧還未散儘。他邊殺邊吼自己的名字,帶著敢死隊直接突到孫權的麾蓋下。孫權嚇得差點從馬上摔下來,在親衛的簇擁下逃上土丘,握著長戟的手全是冷汗。張遼仰頭大笑:“孫仲謀,敢下來一戰否?”對方不敢應聲,隻敢指揮大軍合圍。

被圍數重時,部下哭喊“將軍快走”,張遼卻突然返身殺回,邊砍邊罵:“老子怎會棄你們於不顧!”殺得吳軍肝膽俱裂,從日出到正午,八百人硬是在十萬大軍中殺了個來回。當他們滿身血汙退回城中,吳軍士氣已潰,隻能望城興歎。十幾天後孫權撤退,張遼率軍追擊,差點在逍遙津活捉對方,氣得孫權回國後大病一場,從此江東小兒啼哭,父母必說“張八百來了”。

曹丕即位那年,張遼舊傷複發,躺在雍丘的病床上,還惦記著淮河防線。皇帝派侍中劉曄帶著太醫日夜守在床邊,虎賁軍每隔兩個時辰就送來宮廷藥膳,連他的母親都被專車接到屯所,沿途將士列隊跪拜——這份榮耀,整個曹魏武將中獨此一份。

孫權聽說張遼病重,竟在軍事會議上專門叮囑:“張遼雖病,猶能摧鋒破陣,諸將遇之,務必小心。”果然,黃初三年,他拖著病體隨曹休到海陵,臨江而陣,孫權遠遠望見魏軍旌旗,長歎一聲:“孤與張遼,終不能同世而立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江都的病床上,張遼握著曹丕的手,氣若遊絲:“陛下...臣怕是看不到收複江東的那天了...”皇帝紅著眼眶,親手為他蓋上禦被:“你護了朕半生,好好歇息吧。”他去世後,曹丕下詔將其破吳軍卒全部編入虎賁衛,合肥之戰的場景被繪成壁畫,懸掛在許昌宮的顯要位置,成為曹魏軍魂的象征。

陽平衛縣的招兵處,19歲的樂進擠在人堆裡,望著曹操的“唯才是舉”大旗,狠了狠心——雖然身材短小,但渾身都是腱子肉。被選入帳下吏時,沒人看好這個其貌不揚的小子,直到濮陽之戰,他扛著雲梯第一個爬上城頭,被呂布的騎兵砍中左肩,卻咬著刀繼續廝殺,從此“先登校尉”的名號不脛而走。

官渡之戰,淳於瓊的烏巢糧倉火光衝天,樂進揮舞著大斧砍斷對方的指揮旗,袁軍見了他就像見了煞神。南皮攻袁譚,他帶著敢死隊撞開東門,刀刃卷了口還在砍,直到曹操親自下令收兵,才發現鎧甲裡的衣服全被血水浸透。戰後論功,曹操舉著酒杯說:“文謙雖矮,卻有萬夫不當之勇,每次衝鋒,都讓敵人以為天兵下凡。”

屯兵襄陽時,關羽的“水淹七軍”威名正盛,樂進的營寨卻像釘子一樣釘在青泥。手下勸他避其鋒芒,他卻拍案而起:“關雲長有赤兔馬,我樂進有鐵腳板!”帶著三千新兵,愣是在暴雨中堅守陣地,用滾木礌石砸退關羽的水軍。更絕的是,他派人抄小路襲擊對方糧道,搞得關羽首尾難顧,不得不暫時退兵。

合肥之戰,他奉命守城,卻把城牆跺出了坑:“看著遼哥在外麵殺得痛快,老子手癢啊!”每次張遼的捷報傳來,他就帶著守軍在城牆上擂鼓助威,聲震雲霄。戰後曹操論功,特意提到:“文謙雖未出城,卻如定海神針,讓吳軍不敢分兵攻城,此功亦大。”

樂進的戰功,全在一個個具體的斬將記錄裡:斬嚴敬、破管承、敗劉備,官至右將軍卻從不擺架子。軍營裡,他常跟士兵同吃同住,有人勸他注意威儀,他卻笑罵:“老子從帳下吏起步,裝什麼大官?”去世後,兒子樂綝繼承父風,在揚州任上抗諸葛誕,不幸被偷襲殺害。魏帝曹髦痛惜不已,追贈衛尉,諡“湣侯”,並親自撰寫祭文:“卿父子,真乃曹魏之虎臣也。”

樂進的一生,就像他手中的大斧——沒有花哨的招式,隻有簡單直接的劈砍。史書對他的記載雖簡略,但每次大戰必有他的身影,正如曹操所說:“文謙在,孤攻城略地,無往不利。”

泰山钜平的兵營裡,於禁瞪著幾個搶劫百姓的青州兵,眼中似有怒火:“你們跟著曹公打天下,就是為了禍害百姓?”一聲令下,當場處決三人,哪怕青州兵跑去曹操處告狀,他也不慌不忙——先安營紮寨,挖好壕溝,才去拜見主公。

“淯水之難,諸軍皆亂,唯卿能整軍而還,此古名將不能過也。”曹操的褒獎,讓於禁的“持軍嚴整”威名遠播。他製定的軍規細到鎧甲的穿戴、糧草的分配,連睡覺時兵器擺放的位置都有規定。朱靈的軍隊不服管教,曹操派他去接管,他帶著幾十人直接闖入大營,宣讀命令時,全場鴉雀無聲——這份威懾力,靠的是三十年如一日的紀律森嚴。

建安二十四年的樊城,於禁望著連綿的暴雨,心中悲涼。七軍被淹,將士在水中掙紮,關羽的大船駛來,他知道敗局已定。龐德罵他貪生,他沉默著放下兵器——三萬將士的性命,比自己的名節更重。曹操得知後,長歎:“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這句話,像一把刀插在他的心上。

被孫權送回魏國時,他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曹丕表麵安慰,卻在高陵的壁畫上畫滿關羽凱旋、龐德就義、自己屈膝投降的場景。他盯著壁畫,想起當年在曹操帳下的雄心壯誌,突然噴出一口鮮血:“此生,終究負了明公...”諡號“厲侯”,一個“厲”字,道儘了後人對他的複雜評價。

於禁的悲劇,在於他太過追求紀律與秩序,卻在命運的暴雨中迷失了方向。他的投降,是權衡利弊的選擇,卻也是武將最大的恥辱,終究沒能像張遼那樣,在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袁紹的營帳裡,張合盯著地圖上的烏巢,急得直跺腳:“郭圖你懂個屁!曹公精於突襲,烏巢若失,我軍必敗!”可惜袁紹聽信讒言,派他去攻打曹營,結果烏巢被燒,大軍崩潰。郭圖害怕追責,反而誣陷他“出言不遜”,他仰天長歎:“袁本初剛愎自用,吾等死無葬身之地矣!”帶著親兵投奔曹操,沒想到對方親自出帳迎接:“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今君來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大事可成!”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據守街亭,卻舍棄水源登上南山。張合率軍抵達,繞著山轉了三圈,突然大笑:“豎子不知地利!”派人切斷取水通道,然後放火燒山,看著馬謖軍饑渴交加、自相踐踏,輕鬆破敵。這一戰,讓諸葛亮的北伐功虧一簣,也讓張合“巧變”的威名傳遍天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張合的營帳裡,常能看到他與儒生討論兵法,推薦同鄉卑湛時,他說:“戰場之上,謀略比武力更重要,卑湛經明行修,可委以重任。”魏明帝下詔:“昔祭遵為將,奏置五經大夫,今將軍薦賢,可擢湛為博士。”這份儒將風度,讓他在五大將中獨樹一幟。

木門道的箭雨中,他精準計算著諸葛亮的退兵路線,卻沒想到對方早設伏兵。右膝中箭的瞬間,他望著蜀漢的軍旗,苦笑道:“丞相,你終究還是比我多算一著...”去世後,明帝痛惜不已,追諡“壯侯”,四個兒子皆封侯,也算對這位“巧變”將軍的肯定。

河東楊縣的渡口,徐晃看著李傕郭汜之亂,心中厭煩——跟著這樣的人,何時能平定天下?勸楊奉護送天子回洛陽,又一眼看出曹操才是明主,果斷歸附。在延津之戰中,他帶著騎兵突襲袁紹的糧車,火光映紅了黃河,從此“燒糧專家”的名號讓敵軍聞風喪膽。

關羽圍樊城,於禁投降,徐晃帶著新兵卻不慌不亂。他先虛建營壘,假裝要斷敵後路,嚇得關羽燒屯而走;接著聲東擊西,揚言攻圍頭屯,實則密攻四塚,逼得關羽親自出戰。追擊時,他不顧鹿角阻擋,率軍長驅直入,破敵十重防線,曹操感歎:“吾用兵三十載,未見如此膽略,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徐晃的營帳永遠是最簡樸的,一張木床、一卷兵書、一套洗得發白的戰袍。有人勸他多結交權貴,他卻說:“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曹公,當以功自效,要虛名何用?”病篤時,遺令“斂以時服”,連陪葬的兵器都沒有,隻有一本翻爛的《孫子兵法》。

太和元年,他在襄陽抗吳時去世,諡“壯侯”。魏明帝親自吊唁,望著他整齊的軍營,忍不住說:“徐將軍之軍,真乃現代版細柳營也。”

張遼是衝鋒隊長,專打硬仗、惡仗,用氣勢碾壓對手;樂進是突擊手,哪裡有硬仗就往哪裡衝,靠狠勁撕開防線;於禁是紀律委員,治軍嚴整,確保大軍運轉如機器;張合是戰術大師,擅長利用地形玩巧變,讓敵人摸不著頭腦;徐晃是穩守核心,進可攻退可守,自帶“周亞夫”式的沉穩。

五人聯手,幾乎覆蓋了戰場的所有需求:張遼的“勇”打開局麵,樂進的“猛”擴大優勢,於禁的“嚴”穩定後方,張合的“巧”製造變數,徐晃的“穩”鞏固勝利。曹操能縱橫天下,此五人功不可沒。

張遼的成功,在於他膽大心細,既能單刀赴會,又能精準把握人心;樂進的順遂,源於他的純粹勇猛,不搞陰謀,隻憑戰功說話;於禁的隕落,是太過追求紀律而失了變通,最終被命運反噬;張合的傳奇,來自他對地形和戰術的深刻理解,以及敢於諫言的勇氣;徐晃的圓滿,得益於他的自律和穩慎,始終知道自己的定位。

他們的命運,就像各自的兵器:張遼如戟,剛猛中帶著靈活;樂進如刀,一往無前絕不回頭;於禁如劍,鋒利卻易折斷;張合如槍,靈活多變難以捉摸;徐晃如盾,穩固可靠讓人安心。

史書或許簡略,但細節處見真章:張遼勸降昌豨時的膽識,樂進衝鋒時的怒吼,於禁投降時的無奈,張合巧變時的狡黠,徐晃自律時的嚴苛,都是真實的人性寫照。他們不是冰冷的史書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武將,在亂世中掙紮、奮鬥、成就傳奇。

五子良將的故事,是一部曹魏版的“士兵突擊”,更是中國古代武將的命運交響曲:

張遼教會我們:機會總是留給敢冒險的人,哪怕隻有八百人,也能在絕境中劈開一條血路;

樂進告訴我們:平凡的出身擋不住熱血的靈魂,勇猛和堅持,終能成就一番事業;

於禁警示我們:再強的能力,也需要守住初心,晚節不保,終究辜負一生努力;

張合示範我們:腦子是個好東西,在絕對的實力麵前,靈活的戰術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徐晃傳授我們:自律到極致,便是無人能及的戰鬥力,細節決定成敗,紀律鑄就傳奇。

他們從基層校尉起步,在亂世中摸爬滾打,用傷疤和戰績書寫傳奇。無論是合肥城頭的怒吼,還是樊城水中的無奈,都是真實的曆史印記。正如曹操在摩陂勞軍時所說:“有你們在,孤何憂天下不定?”五子良將,不僅是曹魏的棟梁,更是中國古代將領的縮影——勇猛與謀略並存,忠誠與遺憾交織,在曆史的舞台上,永遠閃耀著將星的光芒。

千百年後,當我們重讀這段曆史,看到的不僅是金戈鐵馬的戰爭場麵,更是五個普通人在亂世中的逆襲之路。他們用一生證明:在命運的長河中,出身和起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永不放棄的勇氣、對職責的堅守,以及在關鍵時刻的抉擇。這,或許就是五子良將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遺產。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重生之能量科技 空空十年 1981小漁村,從趕海買船開始 泡妞套路之三十六計 陵中鳥 都市之想修仙先發瘋 快穿女配:我跟反派生了一堆崽兒 全球饑荒,大佬們為了養我殺瘋了 嫁不孕糙漢三胎生七寶全村下巴掉 重生之千年春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