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建安七子:在戰火中寫詩的文化天團_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 > 第134章 建安七子:在戰火中寫詩的文化天團

第134章 建安七子:在戰火中寫詩的文化天團(1 / 1)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長安城在李傕、郭汜的混戰中淪為廢墟,17歲的王粲抱著祖父王暢的遺稿,跟著難民隊伍往城外逃。破破爛爛的衣擺上沾滿草灰,鞋幫子早磨穿了,露出凍得通紅的腳趾——誰能想到,這個瘦小醜陋的少年,即將在文壇掀起一場風暴。

此時的左中郎將蔡邕府邸,正上演著離奇一幕:60歲的蔡邕聽說王粲來訪,慌忙中把鞋子穿反了,拖著鞋就往外跑,腰間的玉佩叮當作響。門客們麵麵相覷,要知道蔡邕可是連董卓都要禮讓三分的文壇泰鬥,此刻卻像追星族見了偶像。

門一開,王粲愣住了,隻見蔡邕對著他倒頭便拜:"此乃王暢公孫,有異才,吾不如也!"滿座賓客望著這個身高不足五尺、長相平平的少年,集體傻眼。蔡邕卻拉著王粲的手不放,轉頭對家人吼:"把東廂房的藏書全搬過來,以後都是仲宣的!"嚇得王粲趕緊作揖:"老大人折煞晚生了!"

中原混戰,王粲南下荊州投靠劉表,想著"亂世憑才學安身",卻栽在顏值上。劉表隔著屏風見他第一麵,就皺起眉頭——史載王粲"貌寢而體弱通侻",說白了就是又醜又瘦還不修邊幅。劉表轉頭對屬官歎氣:"空有才華,可惜長得太隨意,難成大器。"

這一晾就是十五年,王粲隻能在荊州當"高級顧問",空有《荊州文學記官誌》這樣的大作,卻沒人采納他的謀略。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他立馬找到劉琮:"曹公破袁紹、定北方,現在大軍壓境,您覺得是學袁紹剛愎自用,還是學劉曄識時務者為俊傑?"劉琮猶豫,他直接掏出曹操的密信:"您看,曹公承諾"歸順者封爵,抗拒者屠城",您選吧。"

曹操在漢水邊大擺慶功宴,王粲端著酒碗就往主桌湊,當著滿朝文武開誇:"昔袁紹擁四州之地,卻讓許攸這樣的奇才投靠明公;劉表坐擁荊襄,卻把諸葛亮這樣的臥龍晾在隆中。明公您定冀州時,一進城就把審配的糧倉分給百姓;平荊州後,立馬讓蒯越這樣的荊州名士做太守,這操作,連周文王看了都得豎大拇指!"曹操笑得合不攏嘴,當場任命他為軍謀祭酒,成了丞相府的核心智囊。

王粲的記憶力,在丞相府是出了名的"變態"。有次跟曹操去視察新修的銅雀台,路過一塊殘破的漢碑,他掃了兩眼就繼續趕路。同行的楊修不服,問:"仲宣可還記得碑文?"他冷笑一聲,當場背誦,連斷句和通假字都分毫不差,最後還補上一句:"倒數第三行的"孝廉",其實是"孝悌"之誤,原碑風化了。"楊修當場傻眼。

更絕的是在軍帳裡看彆人下棋,棋盤被打翻,他隨手在地上擺出複原圖。棋手不信,用絲巾蓋住原棋盤,讓他在另一張棋盤上重擺,結果每個棋子的位置都一模一樣。曹操開玩笑:"仲宣腦子是裝了活字印刷術吧?下次記軍糧賬本,直接讓你過目就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王粲跟著曹操征吳,走到安徽境內突然染病。臨終前,他抓著曹丕的手念叨:"《七哀詩》第三篇還沒寫完,裡麵那句"百裡不見人,草木誰當遲",記得幫我補上..."曹丕含淚點頭,卻沒想到,王粲死後,兩個兒子被魏諷謀反牽連,慘遭誅殺。一代奇才絕後,隻留下《王粲集》六十篇,其中《登樓賦》裡"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道儘亂世文人的漂泊之痛。

中平六年189年),大將軍何進的幕府裡,26歲的陳琳盯著麵前的征兵文書直搖頭。何進想召董卓進京殺宦官,他直接拍案:"將軍您手握天下兵權,殺十常侍跟燒眉毛一樣簡單,乾嘛引狼入室?當年趙高亂秦,就是因為外兵入京,您這是把刀遞給董卓啊!"

何進拍桌怒吼:"書生懂什麼!沒有董卓,太後怎會聽話?"陳琳歎氣退下,轉頭寫了篇《諫何進召外兵疏》,裡麵那句"掩目捕雀,自欺欺人"成了千古名句。果然,董卓進京後廢少帝、殺何進,陳琳隻能逃亡冀州,投靠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在官渡集結十萬大軍,命陳琳寫討曹檄文。陳琳喝了三碗酒,提筆就來:"操祖父騰,故中常侍,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丐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把曹操祖父曹騰是宦官、父親曹嵩買官的老底全掀了,連曹操"贅閹遺醜"的出身都不放過。

這篇檄文傳到曹營,正犯頭痛病的曹操嚇得冷汗直冒,居然覺得頭不疼了,拍著桌子笑:"陳孔璋陳琳字)罵人比華佗的針灸還管用!"後來袁紹兵敗,陳琳被俘,曹操拎著檄文問:"你罵我就算了,乾嘛罵我爸我爺爺?"陳琳梗著脖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耳!"曹操愛才,不僅沒殺他,還讓他和阮瑀一起當司空軍謀祭酒,專門寫公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曹操麾下,陳琳的筆杆子成了"戰略武器"。征討張繡時,他寫《為曹公與張繡書》,把張繡捧成"豪傑之士",嚇得張繡趕緊投降;勸降孫權時,他寫《為曹公與孫權書》,先誇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割據江東",再嚇唬"赤壁之戰的火船還沒涼,您確定要硬剛?"連孫權都忍不住跟部下說:"陳孔璋的筆,比周瑜的箭還厲害。"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疫病爆發,陳琳染病去世。曹丕寫信給吳質時哭窮:"當年咱們在銅雀台開文學party,孔璋喝多了把墨汁潑在我衣服上,現在想起來,恍如隔世啊..."

建安三年198年),驃騎將軍曹洪的親兵在太行山搜了三天,終於在山洞裡找到阮瑀。這位"竹林七賢"阮籍的父親,此時正抱著古琴哼《詩經》,見曹洪的人來,把琴一摔:"讓曹洪死了這條心,我不當他的文書匠!"

曹洪氣得不行,曹操卻笑了:"此乃蔡邕弟子,怎可強逼?"親自擺下酒席,請阮瑀出山。酒過三巡,曹操突然拔劍起舞,阮瑀卻在一旁冷笑:"明公舞劍如虎,可惜缺了點文雅。"曹操不怒反喜:"先生若肯出山,我軍中缺的就是文雅。"阮瑀這才點頭,成了司空軍謀祭酒。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阮瑀隨軍出征。某天在馬背上,曹操突然說:"先生何不為大軍寫首壯行詩?"阮瑀不慌不忙,掏出隨身攜帶的竹簡,上麵竟已寫好《駕出北郭門行》:"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把戰亂中的百姓疾苦寫得入木三分,曹操讀罷感歎:"先生在馬背上都能寫詩,真是活神仙!"

曹丕當五官中郎將時,常找阮瑀開文學沙龍。有次喝多了,曹丕開玩笑:"元瑜阮瑀字)的詩,像婦人繡花,缺了點男兒氣。"阮瑀當場回懟:"中郎將的詩,像武夫舞劍,缺了點文人氣。"氣得曹丕吹胡子瞪眼,卻又拿他沒辦法——誰讓阮瑀是文壇前輩呢?

建安十七年212年),阮瑀病逝,曹丕親自撰寫祭文:"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每有軍事文書,倚馬可待,真乃我大魏筆杆子之魂。"

建安年間,袁紹多次征辟徐乾,都被他拒絕。彆人勸他:"袁家四世三公,跟著混能當官!"他卻搖頭:"亂世當官如履薄冰,不如寫書來得踏實。"躲在北海老家,每天讀書寫《中論》,餓了啃窩頭,渴了喝井水,活成了建安版"陶淵明"。

曹操平定北方後,親自寫信請他出山:"孤聞先生著《中論》,論"大義"篇說"王者之法,不得與民爭利",正合孤意。願先生出山,共商治國之道。"徐乾這才勉強答應,成了司空軍謀祭酒掾屬。

在丞相府,徐乾從不參與政治鬥爭,每天抱著竹簡研究儒家經典。曹丕找他討論"才與德"的關係,他正色道:"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若無德,才越高,為禍越大。"嚇得曹丕趕緊記在小本本上。

他耗時十年寫成《中論》二十篇,其中《治學》篇說"學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成了後世勸學的經典。曹操想讓他參與製定官製,他卻推辭:"製禮作樂,需百年之功,非亂世可成,我還是寫書吧。"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疫病肆虐,徐乾染病臥床,手裡還攥著《中論》手稿。弟子勸他休息,他卻說:"《考偽》篇還有一段沒改,偽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必須寫清楚。"臨終前,把書稿交給曹丕:"此書若能傳世,吾死無憾。"曹丕含淚接過,後來將《中論》列入官學教材,稱徐乾"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誌"。

應瑒出身汝南應氏,祖上出過"二應"應劭、應珣),妥妥的書香門第。董卓之亂時,他跟著家人逃到荊州,被劉表任命為"文學從事",每天陪劉表吟詩作賦,卻沒啥實權。他在《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裡抱怨:"常恐傷肌骨,身隕沉黃泥。"道儘亂世文人的無奈。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荊州,應瑒終於熬出了頭,被任命為丞相掾屬,後來又成了平原侯曹植的"庶子"。在曹植麾下,他找到了人生方向,跟著曹植寫《洛神賦》的注疏,參與《曹子建集》的編纂,成了建安文學的重要參與者。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應瑒剛完成《文質論》,就染上疫病。臨終前,他拉著曹植的手:"《洛神賦》注疏還差最後一章,裡麵關於"翩若驚鴻"的典故,記得查證《淮南子》..."曹植含淚答應,卻沒想到,這位"學優才贍,足以著書"的才子,就此隕落,年僅40歲。

劉楨的作死,始於一場宴會。建安十六年211年),曹丕在銅雀台大擺宴席,讓妻子甄宓出來拜見眾人。彆的大臣都低頭不敢看,劉楨卻直視甄宓,還誇:"甄夫人美如天仙,堪比洛水女神。"曹丕當場黑臉,事後找借口把他下獄,判了"輸作磨石"——讓他去做苦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操聽說後,氣得罵曹丕:"劉公乾劉楨字)有"建安骨",你卻因美色治罪,成何體統!"這才把劉楨放出來,任命為五官將文學。

劉楨的詩,像他的性格一樣剛硬。《贈從弟》裡"亭亭山上鬆,瑟瑟穀中風。風聲一何盛,鬆枝一何勁!"成了後世文人抒懷的經典。曹丕曾問他:"你的詩為何如此剛硬?"他回答:"亂世文人,若不硬氣,如何麵對刀光劍影?"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楨染病,躺在破床上寫《大暑賦》:"赫赫炎炎,烈烈沸沸。若熾炎之燒空,雖改易而弗退..."把亂世比作酷暑,字裡行間都是對現實的不滿。臨終前,他把詩集交給王粲:"仲宣,幫我把《討袁紹檄》的注疏補上,彆讓後人誤解陳孔璋的苦心..."話沒說完,就咽了氣。

阮瑀不僅文章寫得好,音樂更是一絕。在蔡邕門下學習時,蔡邕彈《胡笳十八拍》,彈到第七拍琴弦斷了,阮瑀說:"第二弦斷了。"蔡邕故意弄斷第四弦,他又說:"第四弦斷了。"蔡邕驚歎:"此子樂感,百年難遇。"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阮瑀臨終前,把兒子阮籍叫到床前:"司馬懿眼神如鷹,城府極深,曹氏子孫若不及早防備,必遭其禍。"可惜當時阮籍年幼,沒能把這話傳給曹丕,不然司馬懿的奪權之路,或許會更坎坷。

曹操征袁紹時,衛覬被困長安,給荀彧寫了封堪稱"治國教科書"的信:"關中流民想回家,不如用鹽鐵專營的利潤買犁牛,分給他們屯田。郡縣有了糧食,自然能壓製軍閥。"曹操照做,果然穩住關中,後來每次提到衛覬,都要說:"伯儒衛覬字)的腦子,比荀彧的計謀還實在。"

他還擅長寫鳥篆,曹操的《受禪表》就是他的手筆,筆畫如飛鳥展翅,連漢獻帝看了都感歎:"此乃神筆也。"明帝時,他看到宮廷奢侈,直接上疏:"當年武皇帝穿補丁衣服,現在你們用金銀做酒器,不怕遭天譴嗎?"嚇得明帝趕緊下令減少奢侈品製造。

明帝讓劉劭製定《都官考課法》,他卻潑冷水:"現在官員要麼是軍閥的親戚,要麼是豪門的子弟,考課法再好,執行起來也是廢紙。不如先整頓吏治,再談考核。"後來寫《人物誌》,把人分成"清節家法家術家"等十二類,連司馬懿都偷偷拿來看,研究如何偽裝自己。

諸葛恪在東關打敗仗,朝廷要伐吳,劉劭卻反對:"孫權剛死,諸葛恪需要穩定內部,不會真的進攻,不過是虛張聲勢。"後來果然如他所料,眾人驚歎:"劉孔才劉劭字)真是長了後眼。"

正始年間,曹爽想伐蜀,傅嘏當麵反對:"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當年曹操都沒打下來,您憑什麼?"曹爽不聽,果然大敗。後來司馬師問他治國之道,他說:"治國如治病,要先固本,再治標。現在朝廷腐敗,就像人得了內病,不先清吏治,反而窮兵黷武,必死無疑。"司馬師點頭稱是,後來成了他的政治盟友。

王粲醜得讓劉表嫌棄,卻讓蔡邕倒屣相迎;劉楨因直視甄宓獲罪,卻靠"建安骨"名垂青史。建安七子用實力證明:在亂世,才華是最好的通行證,顏值不過是錦上添花的點綴。

陳琳敢罵曹操卻能保命,靠的是"箭在弦上"的急智;衛覬能在亂世安身,靠的是"務實謀國"的清醒。他們懂得,在權力漩渦中,既要守住文人的風骨,又要學會"帶著鐐銬跳舞"——不做無謂的犧牲,卻也不放棄心中的理想。

當金戈鐵馬消失在曆史煙雲中,王粲的《七哀詩》還在訴說"白骨蔽平原"的殘酷,陳琳的檄文還在展現"箭在弦上"的氣勢,徐乾的《中論》還在傳遞"德才兼備"的理念。建安七子,用筆墨為那個亂世畫像,讓後人知道,除了刀光劍影,還有一群人在守護文化的火種。

正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建安七子,用一生踐行了這句話。他們的文字,穿越千年,讓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建安時代的慷慨悲涼,以及文人在亂世中的堅守與掙紮。

在那個"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年代,他們用筆杆子搭建了一個精神家園——在這裡,有對現實的批判,有對理想的追求,更有對文化的傳承。當曹操的軍隊在前線廝殺,他們在後方筆耕不輟,用文字證明:亂世之中,思想和文化,才是最堅韌的鎧甲。

建安七子的故事,是一曲亂世文人的讚歌,更是一聲穿越千年的歎息——他們告訴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總有人願意守護心中的光明,用筆墨對抗遺忘,用思想照亮未來。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和雙標姐姐的戀愛日常 今夜入夢誘你 認錯結婚對象,小顛婆被寵上天了 太陽就是hope 我刷短視頻:朱棣快樂曲 亂世求生,打獵養活雙胞胎 吾若要有天不可無 諸天降臨時代,我的識海通洪荒 被解除婚約,我無敵你後悔什麼? 全民轉職:他們叫我智械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