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卻把兵書背錯了——他記成"置之死地而後生",帶著大軍上了無水源的南山。張合斷了水源後,蜀軍渴死大半,街亭失守。諸葛亮連夜召開軍前會議,馬謖哭著請罪,他卻先給自己倒了杯酒:"是我識人不明,該罰!"當場自降三級為右將軍,卻悄悄給趙雲記了大功——隻有趙雲的疑兵隊,在箕穀以少敵多,全身而退。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在鹵城玩了把大的。他故意讓王平率三千人守南圍,自己帶主力在北圍屯田,誘司馬懿來攻。司馬懿果然上鉤,派張合攻南圍,自己攻北圍。
諸葛亮等魏軍進入射程,一聲令下,改良版連弩齊發,箭如暴雨。這種連弩一次能射十支箭,射程比普通弩遠五十步,魏軍頓時死傷慘重。司馬懿看著滿地的弩箭,手抖得握不住帥旗:"孔明這廝,怎麼把弩炮搬上戰場了?"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在五丈原屯田。他每天淩晨四點起床,處理公文到深夜,吃得比士兵還少,卻堅持每天巡視軍營。薑維勸他休息,他指著案頭的《出師表》副本:"此表上達天聽時,吾已許先帝以死相報,豈敢偷生?"
臨終前三天,他把薑維叫到帳中,交給他三個錦囊:
退兵計:自己死後,秘不發喪,讓楊儀率大軍緩緩撤退,魏延若反,就地斬殺;
治國策:《便宜十六策》藏在丞相府第三根柱子裡,治國以法治為先,慎用嚴刑;
身後事:自己葬在定軍山,不用棺槨,穿平時的衣服,墓中隻放《六韜》和羽扇。
第八日,諸葛亮強撐著登上將台,望著北方歎道:"再給吾十年,定能讓蜀軍飲馬渭水。"話音未落,流星劃過天際,他苦笑道:"天要亡漢,非吾之罪也。"
章武三年223年)春,白帝城永安宮彌漫著藥味。劉備抓著諸葛亮的手,忽緊忽鬆,像在感受他的脈搏:"君才十倍曹丕,若嗣子可輔,輔之;不可,君自取之。"這話看似放權,實則暗藏殺機——帳後,趙雲的青釭劍已出鞘,隻等諸葛亮露出異色,便要血濺當場。
諸葛亮卻撲通跪下,額頭磕出血來:"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他知道,劉備的托孤既是信任,更是威脅,但他彆無選擇——蜀漢這艘破船,隻有他能掌舵。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成了"相父",但兩人的關係遠非表麵和諧。劉禪愛喝酒,他寫《誡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劉禪想給後宮擴招,他直接駁回:"先帝後宮不過十人,陛下豈可逾製?"
但他也有溫柔時刻。劉禪怕黑,他讓心腹太監每晚在寢宮門口執燈;劉禪學《韓非子》犯困,他親自畫漫畫版《商君書》,用張飛、關羽當例子講法治。直到去世前,還在《出師表》裡念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是荊州名士黃承彥之女,傳說"黃頭黑色,才堪相配"。她在丞相府搞了個"桑蠶實驗室",改良了蜀錦的染色工藝,讓蜀錦的色彩比江東錦多了七種。諸葛亮北伐時,她親自帶領婦女織軍帳,還發明了"諸葛鎖",能快速搭建臨時營房。
兩人的定情信物是一把木牛模型——黃月英初見諸葛亮時,遞上自己做的木牛:"聽聞君善製器,妾亦有所好,願與君共研。"諸葛亮當場驚為天人:"得妻如此,夫複何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長子諸葛瞻出生時,諸葛亮已47歲,卻堅持親自教他讀書。每天卯時,必讓瞻兒在茅廬前背誦《尚書》,背錯一個字,就罰抄《周禮》一遍。諸葛瞻抱怨:"父親對將士都寬厚,為何對兒如此嚴厲?"諸葛亮放下羽扇:"你是丞相之子,一舉一動皆關國體,不嚴何以服人?"
他給侄子諸葛恪寫信,卻滿是溫柔:"吾兒瞻聰慧過早,恐難成大器。汝在江東,當教他戒驕戒躁,多習兵法。"可惜諸葛瞻終未成大器,綿竹之戰時,他哭著對兒子諸葛尚說:"吾不如父,汝卻似吾,此乃漢祚儘矣。"
諸葛亮的一生,是道複雜的曆史方程式,解得開數據,解不開天命:
治國篇:95分的硬核ceo
法治:製定《蜀科》,做到"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連李嚴、廖立等托孤重臣犯法,都一視同仁;
經濟:推廣木牛流馬運糧,改良蜀錦工藝,讓"蜀漢錦"成為國際硬通貨,一疋錦可換戰馬一匹;
民生:興修水利,在都江堰設"堰官",使蜀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軍事篇:80分的謹慎帥才
強在治戎:軍隊"止如山,進退如風",連司馬懿都歎"天下奇才";
弱在奇謀:過於謹慎,未采納魏延"子午穀奇謀",錯失突襲長安的機會;
發明加分:連弩、八陣圖、木牛流馬,每項發明都領先時代百年。
他本可在隆中終老,卻選擇逆天改命;本可廢劉禪自立,卻死守托孤之誓;本可休養生息,卻連年北伐。陳壽說他"將略非其所長",卻忘了——在蜀漢"益州疲弊"的絕境中,他用北伐強行續命三十年,讓曹魏始終不敢全力南下。
他殺馬謖,卻收養了馬謖的兒子;他廢李嚴,卻在臨終前叮囑劉禪"嚴可用則用之";他治蜀嚴厲,卻讓百姓"鹹畏而愛之"。這種"硬核溫柔",正如成都百姓所說:"丞相的刀是護民的刀,丞相的杖是扶弱的杖。"
景耀六年263年),鄧艾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臨終前,他望著北方歎道:"父親在五丈原種下的麥種,終究沒能在關中發芽。"但他不知道,成都的百姓正捧著諸葛亮當年發的桑樹苗,在戰火中偷偷栽種——這些桑樹,後來長成了蜀漢的"希望林"。
千百年後,武侯祠的香火依然旺盛。有人拜他的智慧,有人敬他的忠誠,有人歎他的執著。但最動人的,是他在《出師表》裡寫的那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從耕夫到丞相,他始終記得自己的初心,用一生回答了一個問題:當世界告訴你"不可能"時,你是否還有勇氣說"雖千萬人,吾往矣"?
諸葛亮的硬核,不是武力的強橫,而是理想的堅韌。他輸給了時間,輸給了天命,卻贏了千年後的人心。正如杜甫所歎:"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滴淚,為他的失敗,更為他明知失敗卻依然全力以赴的硬核理想主義。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