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四年181年),琅琊陽都的諸葛家誕生了一個男嬰,哭聲清亮如鐘。父親諸葛珪摸著他額頭的朱砂痣笑:"此子眉間有玉尺,當為社稷之器。"誰能想到,這個曾被相士斷言"掌紋如八陣"的孩子,13歲就遭遇人生暴擊——父親病逝,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帶著他和弟弟諸葛均踏上流亡路。
豫章太守的位子還沒坐熱,朝廷就派朱皓來奪權。諸葛玄長歎:"亂世之中,官印不如耕犁。"帶著兄弟倆投奔荊州劉表,在襄陽城西二十裡的隆中搭起茅廬。諸葛亮從此成了"村夫",卻把《管子》《六韜》讀得滾瓜爛熟,每到月夜就登上隆中山,望著荊州城的燈火喃喃自語:"此乃天下咽喉,怎可久落庸主之手?"
建安初年的隆中,流傳著三大傳說:
晨讀怪癖:每天卯時初刻,諸葛亮必在茅廬前舞劍,配的是自創的"騰龍十八式",劍光所及,露珠不沾衣袂;
論辯狂魔:與崔州平辯論時,能從《春秋》說到《孫子兵法》,辯到興起時,會解下腰帶當地圖,在地上畫出天下九州;
預言家轉世:曾指著新野方向對徐庶說:"劉使君若得此地,必成氣候。"嚇得徐庶趕緊捂他嘴:"當心劉表砍你腦袋!"
最絕的是他的"躬耕哲學":彆人種地靠牛拉犁,他偏要發明"諸葛犁",犁頭鑲青銅刃,耕起地來比普通犁快三倍。村民圍觀時,他甩著汗笑:"治國如耕田,深耕細作方能豐收。"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第一次去隆中,帶了兩車蜀錦當見麵禮。諸葛亮早算準他來,故意去南陽郡城"趕集",留張字條:"將軍若為錦帛而來,亮乃耕夫,不敢受。"氣得張飛要燒茅廬,被劉備攔住:"此乃考驗,勿躁。"
第二次拜訪,正遇諸葛亮給村民治病。劉備站在茅廬外,看他用艾灸治好了老婦人的寒腿,又用草藥幫獵戶接骨,整整等了三個時辰。諸葛亮卻隻說:"將軍欲學醫術?亮可教汝。"氣得關羽直翻白眼:"我等沙場猛將,學什麼醫術!"
第三次去時,劉備特意穿了件打補丁的青衫,不帶隨從,徒步二十裡。諸葛亮躺在竹床上裝睡,聽著劉備的腳步聲由遠及近,突然開口:"將軍從新野來,馬蹄鐵該換了吧?"劉備愣神間,他已起身作揖:"亮等將軍久矣。"
接下來的對話,堪稱古代版"商業計劃書路演":
sot分析:曹操威脅):挾天子+百萬兵,短期不可硬剛;
孫權盟友):據江東+三世基業,可組隊不可吞並;
劉表劉璋機會):坐擁荊益+暗弱無能,此乃天予之地;
劉備優勢):漢室宗親+仁義之名,可聚天下英才。
戰略規劃:先取荊州打基礎)→再吞益州建老家)→外聯孫權防偷襲)→內修政理攢錢糧)→待天下有變搞偷襲)→兩路北伐定中原)。
劉備聽得熱血沸騰,突然抓住諸葛亮的手:"先生若不出山,蒼生何時得安?"諸葛亮望著他掌心的老繭——那是多年征戰留下的傷痕,長歎一聲:"亮本耕夫,豈敢言天下?然見將軍三次屈尊,知必能成大事,願效犬馬之勞。"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孫權的會議室裡,張昭、虞翻等江東名士擺開"勸降陣"。張昭率先發難:"聽說劉豫州在新野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如今跑來求庇護,好意思嗎?"
諸葛亮撫掌大笑:"我家將軍退守新野,是為了攢放大招!當年高祖劉邦屢敗於項羽,垓下一戰定乾坤。如今將軍雖敗,仍有關羽水軍萬人、劉琦江夏軍萬人,比當年劉邦的沛縣子弟兵如何?倒是諸位——"他突然盯著虞翻,"曹操剛到荊州,你們就忙著寫降表,不怕被後世罵作"江東軟骨頭"?"
虞翻漲紅了臉:"曹軍八十萬,如何能敵?"諸葛亮一拍桌案:"虛張聲勢耳!曹軍遠來疲敝,一日夜急行三百裡,已是強弩之末;北方士兵不習水戰,荊州降軍人心不服。將軍若肯出兵三萬,亮願為前鋒,必破曹軍!"
諸葛亮借東風前,早已做了三件事:
氣象調研:派心腹在長江沿岸建了五個氣象站,記錄了三年的風向數據,發現冬至前後必有東南風;
心理戰:讓趙雲率二十艘快船,船上裝滿稻草人,在曹軍寨前鼓噪,搞得曹操夜夜失眠,誤以為蜀軍要劫營;
間諜網:收買了曹軍水寨的荊州降將,在戰船連鎖時故意留了幾條"防火隔離帶",方便火攻時分割戰場。
當周瑜在七星壇下看著東南風起,咬牙切齒:"孔明這廝,早就算準了,卻偏要裝神弄鬼!"諸葛亮卻在快船中偷笑:"不搞點玄學,怎能鎮住你們這些江東大佬?"
入蜀第一仗,不是打張魯,而是打"規矩"。諸葛亮把法正、劉巴、李嚴叫到丞相府,攤開竹簡:"蜀地豪強橫行已久,必須立規矩。"法正皺眉:"當年高祖約法三章,咱們是不是太嚴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諸葛亮拍案:"高祖入秦,百姓苦秦苛法久矣,故需寬仁;如今蜀地,百姓苦豪強久矣,必用重典!"於是《蜀科》誕生,光死刑條款就有二十七條,連亂扔垃圾都要罰勞役三天。
第一個撞槍口的是蜀郡太守李邈,他縱容親信強占民田,諸葛亮當場擼了他的官:"你以為當了太守就能無法無天?當年我在隆中種地,田界差半尺都要重劃,何況強占百畝?"嚇得益州士族紛紛把多餘的田產登記造冊。
北伐最大的痛點是運糧,蜀道難如登天,人背馬馱效率極低。諸葛亮把自己關在庫房三個月,畫廢了三百張圖紙,終於搞出木牛流馬:
木牛:仿牛形,四足皆有齒輪,肚子是糧艙,牛舌是開關,敲一下走三步,載重四百斤,還能自動刹車下坡時拉牛耳上的繩子);
流馬:改良版木牛,加了船型底板,能在棧道和淺灘行駛,每艘可載糧二百斤,由兩人推行,比人力搬運快五倍。
試運那天,將士們圍著木牛流馬打轉,魏延摸了摸牛耳:"丞相,這玩意兒要是壞了咋修?"諸葛亮甩給他們一本《木牛流馬維修手冊》:"每個部件都標了編號,壞了直接換,比修戰馬簡單。"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風而降,關中震動。他派馬謖守街亭,特意畫了三張部署圖:"靠山紮營,守住水源,切記不可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