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益州,就像一個被糖衣包裹的毒丸——表麵是"天府之國"的富庶,實則是豪強橫行的奢靡之地。當新任成都令董和穿著打滿補丁的青衫踏入衙門時,迎接他的不是下屬的拜見,而是庫房裡堆積如山的金銀玉器折射的刺眼光芒。這位來自南郡枝江的清官,用馬鞭敲了敲鎏金燭台:"蜀地百姓尚在饑寒,你們卻用這樣的器物?"
第一把火,董和燒向了自己。他砸了官府的雕花官轎,換成了牛車,車轅上還刻著"儉以養德"四個大字。每天帶著衙役走街串巷,看見哪家辦喪事用了金絲楠木棺材,直接衝進去掀棺材蓋:"《禮記》有雲,棺不過三寸,你們想讓先人在地下被罵奢靡嗎?"豪強們恨得咬牙,卻拿這個不要命的清官沒辦法——他連自己的俸祿都捐給了學堂,家裡人每天吃的是菜粥,穿的是粗布衣裳。
最絕的是在牛鞞縣任上,當地土豪辦婚宴,擺了三十道菜,董和帶著衙役抬著五道菜就闖進去:"從今天起,婚宴不得超過五菜一湯,多出的菜,本官替你們分給窮人!"土豪想用錢收買,他指著對方的鼻子罵:"你爹當年餓暈在路邊,是我爹用半塊炊餅救的命,如今你卻如此奢靡,對得起你爹嗎?"從此,蜀地的奢靡之風竟真的慢慢扭轉。
劉備定蜀後,董和被征為掌軍中郎將,和諸葛亮成了辦公室搭檔。一個是"摳門"到油燈隻點半盞的清官,一個是"運籌帷幄"的軍師,兩人的日常互動堪稱蜀漢版"反差萌"。諸葛亮熬夜辦公,董和會突然推門進來:"軍師,這燈油夠普通百姓家半年用度了,換成菜油燈吧!"諸葛亮無奈苦笑,卻在第二天發現辦公桌上多了盞省油的陶燈——原來是董和親自去陶器坊定製的。
每次討論政務,董和必帶三卷竹簡,每卷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建議。有次諸葛亮想提拔一位能乾但有點貪小便宜的官吏,董和拍著桌子反對:"貪墨便是貪墨,今日放他一馬,明日便有百人造反!"諸葛亮最終采納了他的意見,從此蜀漢吏治更嚴。後來諸葛亮在《出師表》裡提到"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說的就是董和為了一個政策,能往返十次丞相府,直到說服為止。
董和在益州太守任上,家人從未吃過一次肉。他的兒子董允穿的衣服,都是妻子親手織的麻布,補丁摞補丁。有人勸他:"您身為太守,何必如此苛待家人?"他卻指著後院的桑樹:"我董家世代務農,能有今日,全靠百姓支持。若家人穿金戴銀,與那些豪強何異?"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董和病逝,家裡清點遺物時,所有人都紅了眼眶——除了幾箱竹簡、一套官服,竟連一石糧食都沒有。諸葛亮親自為他寫祭文,提到"幼宰治蜀,如良醫用藥,猛藥去屙,卻不傷根本",並號召全體官員向他學習。從此,蜀漢的衙門裡,"董幼宰遺風"成了清廉的代名詞。
零陵烝陽的劉巴,是那種連走路都帶著"生人勿近"氣場的才子。劉表連辟三次,他都躲進深山,舉茂才也不就,還放話:"亂世之中,諸侯皆庸碌輩,不足與謀。"曹操征荊州,彆人都往南投奔劉備,他卻北上投靠曹操,理由是:"劉備一介武夫,哪懂治國安邦?"曹操大喜,以為得了珍寶,派他去招納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沒想到劉備先一步拿下三郡,劉巴無法複命,隻好逃到交址,連名字都改成"張巴",生怕被認出來。交址太守士燮請他吃飯,他嫌棄當地飯菜口味重,自己帶了鹽和醬,邊吃邊皺眉:"此等滋味,如何入口?"士燮哭笑不得:"先生若嫌難吃,不如去蜀地,那裡有中原廚子。"沒想到這句話,竟成了劉巴人生的轉折點。
劉巴輾轉到蜀地,被劉備的部下認出,五花大綁送到劉備麵前。他梗著脖子請罪,沒想到劉備哈哈大笑:"當年你躲我,如今可跑不了了!我有諸葛亮,你有管仲之才,咱們共治蜀漢如何?"劉巴抬頭,看見劉備眼中的真誠,突然想起父親臨終前的話:"亂世之中,得明主者得天下。"終於鬆口答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所有的文誥策命都交給劉巴。他閉門不出三天,寫出的《勸進表》讓諸葛亮都拍案叫絕:"昔高祖斬白蛇起義,今大王承漢室正統,當順天應人,克複中原!"曹操讀到這篇文章,氣得摔杯子:"劉巴若為我所用,何愁天下不定?"
劉巴的怪癖也不少:不治產業,不交朋友,連諸葛亮來找他,都得在門口等半個時辰——他要先整理好衣冠,才肯見客。有人勸他隨和些,他說:"吾本歸附非素,若再結黨,豈不是授人以柄?"直到去世,他的書房裡除了筆墨竹簡,竟沒有一件值錢的物件。
襄陽宜城的馬氏五兄弟,各個有才,但最耀眼的還是"白眉"馬良。他眉中有白毛,鄉裡流傳:"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劉備領荊州時,征他為從事,第一次議事,他就指著地圖說:"荊州北據漢、沔,東連吳會,若能結好孫權,西取益州,大業可成。"劉備當場拍大腿:"季常此謀,與孔明的隆中對不謀而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備入蜀,馬良留荊州,給諸葛亮寫信:"聞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應期讚世,配業光國,魄兆見矣。"諸葛亮讀罷,對身邊的馬謖說:"你哥哥有王佐之才,可惜你隻學了皮毛。"馬謖不服,後來果然在街亭栽了跟頭。
出使東吳時,馬良展現了超高的外交技巧。諸葛亮讓他自己寫介紹信,他大筆一揮:"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願降心存納,以慰將命。"孫權讀罷,對左右說:"此信既有禮貌,又暗含結盟之意,比那些虛浮的外交辭令強多了。"親自設宴款待,席間馬良談起吳蜀唇齒相依的道理,孫權頻頻點頭,從此吳蜀聯盟更穩。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吳,馬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他帶著蜀錦和糧食,親自到各部首領帳中,用當地語言說:"我們劉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後,跟你們一樣,都是反抗暴政的好漢。"各部首領感動,紛紛接受印號。可惜,當他帶著好消息返回時,劉備已在夷陵兵敗,他在亂軍中被殺,臨終前還緊握著印信:"不能讓蠻夷兄弟失望......"
南陽人陳震,早年跟著劉備在荊州混,出了名的"穩當"。劉備入蜀,他負責督運糧草,從未出過差錯,諸葛亮誇他:"孝起做事,如秤杆稱物,分毫不差。"建興七年229年),孫權稱尊號,陳震奉命出使,出發前跟諸葛亮開玩笑:"亮啊,我這次去,要是孫權要跟我比酒量,你可得給我準備醒酒湯。"諸葛亮大笑:"孝起的酒量,怕是能喝倒半個東吳。"
到了吳界,陳震先給守關將領寫信:"東之與西,驛使往來,冠蓋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東尊應保聖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響應,各有所歸。"既表達了對孫權稱帝的認可,又暗含"咱們還是要共同抗曹"的意思,讓守關將領都感歎:"蜀使果然會說話。"
在武昌,陳震與孫權升壇歃盟,討論分天下的方案。孫權想多占幾個州,陳震笑著說:"當年高祖與項羽分鴻溝,如今咱們分天下,當以函穀關為界,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司州嘛,咱們共討曹操後再議。"孫權見他不卑不亢,隻好同意。盟約達成後,陳震在吳地遊玩了三天,每天都去市集跟百姓聊天,收集民情,回蜀後寫成報告交給諸葛亮——連外交都做得如此細致,難怪諸葛亮說他"忠純之性,老而益篤"。
董允是董和之子,卻比父親多了份剛正不阿。劉備立太子,他選為舍人,每天盯著劉禪讀書,比親爹還嚴格。有次劉禪偷懶,他直接把書扔到地上:"殿下可知,當年先帝在新野,每天讀書到三更?"劉禪嚇得趕緊撿起書,從此對他又敬又怕。
諸葛亮北征前,擔心後主年輕,容易被小人迷惑,特意上疏:"宮中之事,悉以谘允,必能裨補闕漏。"從此,董允成了後宮的"門神"。後主想納妃,說:"朕後宮才十人,不算多吧?"董允板著臉:"古者天子後妃不過十二,今已有十人,若再增,便是逾製!"後主氣得直拍桌子,卻不敢發作。
宦官黃皓想往上爬,先是給董允送禮,被扔了出來;又在後主麵前說董允的壞話,後主想斥責董允,董允直接闖進大殿:"黃皓奸險,若不除,必為後患!"嚇得黃皓躲在柱子後發抖。此後,董允每次見到黃皓,必正色訓斥,黃皓在他麵前連大氣都不敢出,官位始終不過黃門丞。
延熙六年243年),董允與費禕、胡濟約好遊宴,車都備好了,郎中董恢來拜訪。董恢年少官微,見他要出門,想告辭,董允卻攔住他:"本所以出者,欲與同好遊談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闊積,舍此之談,就彼之宴,非所謂也。"說完,直接解下駕車的馬,讓費禕等人取消遊宴,陪董恢論道——這就是董允,守正下士,無論對方官職大小,隻要有賢能,必以禮待之。
南陽人呂乂,早年跟著王連管理鹽鐵,一上任就發現了漏洞:鹽商們私運鹽巴,中飽私囊。他想出個妙招:在鹽袋上印上官府的標記,凡沒有標記的鹽,一律充公。鹽商們想賄賂他,他指著鹽袋說:"這些鹽,夠多少百姓下飯?你們卻拿去換錢,良心何在?"從此,蜀地的鹽鐵之利,成了蜀漢的重要財源。
任新都、綿竹令時,他推行"隱恤之政",百姓家裡有困難,他親自上門幫忙。有次遇見一個寡婦帶著三個孩子討飯,他把自己的俸祿分一半給她,還安排孩子到學堂讀書。百姓稱他為"呂青天",他管轄的郡縣,成了蜀地最安定的地方。
蜀郡戶口眾多,很多士兵逃亡後改名換姓,成了"漏戶"。呂乂到任後,貼出告示:"凡自首的漏戶,免罪,還能分到土地。"同時,派衙役暗中調查,發現有豪強藏匿漏戶,直接帶人去抄家:"你藏匿逃兵,是想謀反嗎?"數年之間,漏脫自出者萬餘口,蜀漢的兵源和賦稅,一下子充足了許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呂乂治身儉約,謙靖少言,為政簡而不煩,卻因為持法刻深,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勸他:"您這樣嚴厲,不怕被人誣陷嗎?"他說:"亂世用重典,若縱容奸邪,如何對得起百姓?"後來任尚書令,每天處理政務到深夜,門庭若市,卻從不受賄。去世時,家裡隻有幾箱舊書,蜀人感歎:"季陽為吏,清能之名,當之無愧。"
這些蜀漢文官,就像一組精密的齒輪,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發揮著關鍵作用:
董和是蜀漢的"道德標杆",用清廉扭轉蜀地風氣,讓奢侈之風無立足之地;
劉巴是"文誥大師",用筆墨為蜀漢正名,讓天下人知道劉備是漢室正統;
馬良是"忠義化身",用智慧和口才維係著蜀漢的外交和民族關係;
陳震是"平衡高手",在吳蜀之間走鋼絲,讓聯盟始終穩固;
董允是"硬核諫官",用剛正不阿守護著後主,讓黃皓之流無法得逞;
呂乂是"經濟能吏",用鐵腕和智慧解決蜀漢的財政和兵源問題。
他們或許沒有五虎將的赫赫戰功,卻在幕後默默耕耘,讓蜀漢從一個流亡政權,變成能與魏吳抗衡的強國。董和的油燈、劉巴的竹簡、馬良的書信、陳震的盟約、董允的諫言、呂乂的清查,這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卻共同構成了蜀漢的文官體係,讓這個偏安一隅的政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當我們翻開《三國誌》,看到的不僅是冷冰冰的史料,更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董和在牛車上顛簸,劉巴在竹簡前皺眉,馬良在蠻夷帳中微笑,陳震在吳宮前踱步,董允在大殿上怒斥黃皓,呂乂在鹽場裡查賬——這些場景,構成了蜀漢文官天團的日常。
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硬核,不是武力的強橫,而是信念的堅守。在亂世中,他們本可以選擇明哲保身,卻偏要逆流而上,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忠誠與擔當。董和的清貧、劉巴的清高、馬良的忠良、陳震的忠恪、董允的剛正、呂乂的能吏之風,這些品質,在千百年後依然閃耀著光芒。
如今,當我們走進成都的武侯祠,在諸葛亮像旁,總能看到這些文官的塑像——他們雖然沒有諸葛亮的名氣,卻同樣值得我們銘記。因為蜀漢的輝煌,是無數個"董和劉巴馬良"共同創造的,他們用智慧和品德,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硬核印記。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