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在長沙起兵時,弟弟孫靜在家鄉玩起了"宗族創業"——召集了鄉裡和宗室五六百人,修堡築寨,瞬間成為江東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孫策破劉繇、定江東時,派人請叔叔出山,孫靜帶著全家老小到錢唐會師,一出場就自帶"後勤部長"屬性。
攻打會稽時,太守王朗龜縮固陵,孫策打水戰久攻不下。孫靜一拍大腿:"查瀆是要害,咱繞後偷襲!"還玩起了心理戰,讓士兵到處嚷嚷"雨水渾濁,喝了肚子疼,趕緊準備幾百口缸澄水"。到了晚上,點起一堆篝火迷惑王朗,自己帶軍夜襲高遷屯。王朗猝不及防,周昕被殺,會稽瞬間平定。孫策想委以重任,孫靜卻戀家:"祖墳都在這兒呢,我就鎮守老家吧。"妥妥的"功成不居"典範。
孫瑜剛領兵時,手下多是江西人,他靠一顆"同理心"收服人心:建安九年當丹楊太守,手下發展到萬餘人。跟周瑜討麻、保二屯,又隨孫權拒曹操於濡須,彆人打仗靠勇猛,他靠腦子——勸孫權持重,可惜沒被采納,曹軍無功而返後,孫權估計腸子都悔青了。
彆人軍營裡兵器叮當響,孫瑜的軍營飄著讀書聲。他禮聘濟陰大儒馬普,讓幾百名將吏子弟跟著學習,直接在軍中設立學官,開堂講課。建安二十年去世時才三十九歲,卻給江東培養了一批知書達理的將領,堪稱"文武雙全"的天花板。
孫皎早年跟甘寧鬨矛盾,就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甘寧翻白眼:"都是臣子,公子也不能隨便侮人!"孫權聽說後,寫信痛批:"你都三十歲了,該立事了!甘寧是粗豪,但也是大丈夫,我親近他是為了國事,你咋能鬨彆扭?"孫皎知錯就改,主動跟甘寧結為好友,後來呂蒙襲南郡,他甘當後援,生擒關羽、平定荊州,妥妥的"成長型將領"。
打仗時抓到魏邊將吏的美女,孫皎不僅送還,還下令"不得傷害老弱",搞得江淮百姓紛紛歸附。沙羨、雲杜等四縣作為奉邑,他自置長吏,輕財好施,跟諸葛瑾交好,把軍政事務交給劉靖、李允等能人,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櫃"——但甩得有水平,手下無不儘心。
孫皎去世後,孫奐接手軍隊,完全複製哥哥的成功經驗:禮待劉靖、李允等舊臣,軍民稱頌。黃武五年攻石陽,他讓鮮於丹斷淮道,自己當先鋒,降高城、得三將。孫權路過他的軍營,見陣型整齊,感歎:"以前怕他遲鈍,現在看來,諸將少有人能及!"
跟哥哥孫瑜一樣,孫奐也愛儒生,讓部曲子弟讀書,後來入朝為官的有數十人。嘉禾三年去世,兒子孫承襲爵,可惜無子,弟弟孫壹後來投奔曹魏,娶了魏主曹芳的貴人邢氏,卻因邢氏妒忌被殺——孫氏宗族的傳奇,總帶著點戲劇性。
孫堅去世後,孫賁帶著餘眾投靠袁術,幫著破周昂、討山越,卻在袁術稱帝時果斷棄妻孥回江南。孫策平定吳、會後,他隨征廬江、江夏,孫策上表讓他領豫章太守,封都亭侯。建安十三年,使者劉隱奉詔拜他為征虜將軍,在任十一年,妥妥的"江東老臣"。
孫鄰九歲代領豫章,二十年後召還武昌。太常潘濬想殺有罪的舒燮,孫鄰勸道:"舒伯膺兄弟爭死,天下稱義,你殺了他弟弟,將來天下一統,中州士人問起,你咋回答?"潘濬醒悟,舒燮得免——小小年紀,已有政治智慧。
孫韶的伯父孫河被媯覽、戴員殺害時,他才十七歲,卻能收攏餘眾,修繕京城,建樓櫓、備器械。孫權夜試京城防務,他率軍警戒,箭射外人,直到孫權派人曉喻才止。第二天見麵,孫權驚為天人,直接拜承烈校尉,統孫河部曲——彆人家的十七歲還在讀書,他已經是鎮守一方的大將了。
孫權遷都武昌後,孫韶十年沒進京。等再見時,孫權問起青、徐諸屯要害,他對答如流,連魏將姓名、人馬眾寡都了如指掌。孫權感歎:"久不見,進步如斯!"加領幽州牧、假節,鎮守邊疆數十年,敵人聞風喪膽,淮南屯候都撤兵遠徙——真正的"邊疆守護神"。
二十五歲拜安東中郎將,隨陸遜拒劉備。蜀軍漫山遍野,孫桓卻毫無懼色,揮刀奮進,與陸遜合力破敵。他封鎖夔道,截住劉備退路,逼得劉備翻山越險才逃脫,氣得劉備直歎:"當年在京城,他還是個小兒,如今卻逼我至此!"戰後拜建武將軍,封丹徒侯,督牛渚、作橫江塢,可惜英年早逝。
作為孫河之子,他完美繼承了孫氏的驍勇,夷陵一役成名,卻天不假年。不過孫氏宗族人才輩出,從孫靜的謀略到孫韶的邊防,從孫瑜的儒學到孫皎的容人,這群"宗子維城",用各自的方式撐起了東吳的半壁江山。
孫氏宗族裡,有孫靜這樣的創業元老,有孫瑜、孫皎的文武雙全,有孫韶、孫桓的邊防猛將,更有孫賁、孫奐的治郡能臣。他們或衝鋒陷陣,或鎮守邊疆,或發展文教,用血緣為紐帶,編織起東吳的權力網絡。儘管後期有孫壹、孫楷的投魏,但不可否認,在東吳崛起的過程中,宗族力量是最堅實的根基——親親恩義,不僅是儒家教條,更是亂世中抱團取暖的生存法則。當孫氏子弟在戰場上喊出"我孫家人在此"時,那便是江東最堅實的鎧甲。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