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入會稽,途經高遷亭。忽聞山後喊殺聲起,隻見一壯漢手提兩具首級奔來,大聲喝道:"某董襲,斬山賊黃龍羅、周勃,願為將軍前驅!"孫策見其八尺身軀,肌肉虯結,大喜過望,遂署門下賊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建安十三年208年),討黃祖之戰,黃祖以蒙衝巨艦封鎖沔口,鐵鏈係石為碇,樓上千弩齊發。董襲率敢死隊乘大船突入,手持利斧砍斷鐵鏈,江水倒灌,蒙衝橫流。他的左臂被弩箭射穿,卻咬著牙繼續揮斧,直至兩條鐵鏈皆斷,回頭對孫策笑道:"賊艦已動,主公可進兵矣!"
建安十八年213年),董襲督五樓船守濡須口。深夜暴風驟起,樓船即將傾覆,左右勸他轉移,他按劍怒喝:"受將軍任,在此備賊,敢言退者斬!"船破時,他抱定桅杆,隨船沉入江底。遺體漂至岸邊,猶保持握劍姿勢,孫權改服臨殯,親自扶靈:"元代死節,重於泰山,孤當以國士葬之。"
漢獻帝建安十年205年),巴郡臨江的官道上,少年甘寧身掛銅鈴,率百餘名輕俠少年攔住商隊:"某不為難諸位,留下財貨,保你們平安。"江湖人稱"錦鈴賊",鈴響之處,商賈皆避。二十年後,他在孫權帳下解衣露背,遍體刺青閃爍,坦言往事:"某曾為盜匪,今願洗心革麵,為將軍踏平天下。"
獻取黃祖之策時,張昭質疑:"興霸浮躁,恐誤大事。"他按劍而起:"國家以蕭何任君,君卻畏首畏尾,何麵目麵對先主?"孫權急忙舉酒相屬:"興霸此計,孤當親為執盞,張長史勿疑。"此後破黃祖、收夷陵,甘寧的錦鈴,終成敵軍的催命符。
建安二十年215年),逍遙津北,孫權陷入重圍。甘寧引弓射敵,見鼓吹手因恐懼停鼓,厲聲大喝:"鼓聲為何不響?賊軍敢笑我江東無勇士乎?"親自擂鼓,咚咚聲中,將士們聞聲複戰。戰後孫權撫其背:"興霸之勇,不輸當年程公,孤願與卿共飲此杯。"
其廚下兒曾得罪他,投奔呂蒙。呂蒙母求情,他立誓不殺,卻在轉身時一箭穿心:"某許呂將軍不殺,然軍法不可廢。"後與呂蒙和解,二人共飲,他流涕道:"某性如烈火,多虧仲謀包容。"呂蒙笑歎:"興霸真性情,乃大丈夫也。"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江夏之戰,淩統駕船突入右江,手刃黃祖部將張碩,鮮血濺在父親淩操的舊甲上。他跪在船頭,對著江水喃喃:"父親,十六年了,今日終於為你報仇。"孫權得知,撫其背長歎:"公績年少,便有此勇,淩公泉下有知,當含笑九泉。"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淩統率三百親衛護權突圍。部下死儘,他身負重傷,仍殺數十人,直至橋斷,潛水而回。孫權見他渾身是血,泣道:"公績,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無人?"遂拜偏將軍,倍給本兵。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淩統病卒前,將平日節省的俸祿全部分給士卒家屬,自己床前隻有一卷《孝經》和父親的舊甲。孫權知其家貧,命人將其二子淩烈、淩封收養於宮中,親自教他們讀書射箭:"此乃淩公績之子,孤當視如己出。"淩烈成年後,孫權指著他對群臣說:"此子背影,竟與公績無二。"
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柴桑城頭,徐盛望著黃射的數千軍,對身邊二百士卒說:"賊眾我寡,唯有死戰,方可求生。"他命人在城頭遍插旌旗,自己坐在城樓飲酒,黃射疑有伏兵,不敢近城。待敵稍懈,突然開門突擊,斬首千餘,黃射大敗而逃,從此不敢犯境。
孫權聞報,讚道:"文向之勇,可當萬夫,孤得此將,何愁江防?"遂拜其為校尉,鎮蕪湖。
黃武元年222年),魏文帝曹丕臨江,徐盛於建業城外築圍,設假樓,江中置浮船。諸將笑其徒勞:"此等虛張聲勢,豈能退敵?"他卻堅持:"敵若見我軍勢盛,必不敢輕渡。"曹丕至廣陵,見"城牆"綿延數百裡,正值江水盛漲,果然歎道:"江東有備,不可圖也。"遂退軍。
諸將拜服,徐盛卻道:"兵者,詭道也。當年周郎赤壁,不也虛虛實實?"晚年鎮守廬江,他教百姓屯田、練兵,郡中豐足,魏人不敢犯。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陽羨酒肆,潘璋拍著桌子大喊:"記在賬上,異日富貴,百倍還之!"孫權為陽羨長,奇其膽色,使召募得百餘人。他率這群烏合之眾討山賊,每戰必身先士卒,山賊聞其名,皆望風而逃。
合肥之戰,宋謙、徐盛敗走,潘璋斷後,橫刀斬逃兵二人,大喝:"退後者,如此!"眾皆還戰,孫權壯之,拜偏將軍。他卻笑道:"某不懂兵法,隻知後退者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臨沮夾石,潘璋率軍堵住關羽退路。他的部下司馬馬忠生擒關羽父子,孫權大喜,封溧陽侯,賜良田美宅。然其性奢泰,晚年竟僣用禦物,甚至殺富吏奪財。監司彈劾,孫權卻道:"文珪雖不法,然破敵之功不可沒,且容他一次。"
嘉禾三年234年),潘璋卒,其子潘平因橫行不法被徙會稽。時人歎道:"潘將軍戰如虎,子卻如鼠,天道輪回,何其不公?"孫權念其舊功,仍賜其家宅田產,謂左右:"功是功,過是過,不可混為一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孫亮建興元年252年),東興戰場,大雪紛飛,魏將在營中置酒高會。丁奉率三千人解鎧著胄,持短兵突進,敵笑其輕裝,不加防備。他望著漫天飛雪,對部下說:"今日雪天,敵必懈,取封侯賞,正在此時!"短兵相接,魏軍大亂,他親手斬將奪旗,東興大堤上,血流融雪,紅白相間。
戰後,孫亮拜其為滅寇將軍,讚道:"丁將軍年逾六十,猶能衝鋒,真吾朝之廉頗也。"
孫休永安元年258年),孫綝專權,丁奉與張布密議:"此賊不除,社稷危矣。"布曰:"將軍有何良策?"奉曰:"可因臘會,以陛下兵誅之。"席間,丁奉目示左右,當場斬殺孫綝,威震朝野。孫休握住他的手:"將軍救孤於危難,孤當永記此恩。"
寶鼎三年268年),丁奉卒,臨終前望著建業宮城:"某追隨三主,見江東興盛,今去矣,望陛下勵精圖治......"他的鎧甲,被供奉於吳太廟,直至晉軍入建業,仍閃耀著最後的血色光芒。
此十二將者,或起於微末如潘璋賒酒起兵,或出身遊俠如甘寧錦鈴歲月,然皆以忠勇為劍,以謀略為盾,在江東這片血色江天中,刻下永不褪色的傳奇。程普三朝元老,曆戰而彌堅;黃蓋鐵麵無私,剛柔並濟;韓當弓馬無雙,卻遭子嗣之痛;蔣欽守約清廉,儘顯國士之風;周泰遍體鱗傷,護主以命;陳武折戟合肥,忠烈傳家;董襲沉舟殉國,死得其所;甘寧逆襲成將,恩怨分明;淩統忠孝兩全,死而後已;徐盛料敵機先,江防柱石;潘璋亦正亦邪,功過留名;丁奉老而彌辣,終成絕響。
他們是孫氏政權最鋒利的爪牙,亦是江東百姓最堅實的壁壘。孫權能保據東南,非獨長江之險,更在這批虎臣的生死相托。潘璋雖有貪暴,權能忘過記功;韓綜雖叛,眾仍念韓當舊勳,此等君臣相惜,方成就"生子當如孫仲謀"的霸業。當長江水依舊東流,十二將星的故事,仍在金陵城頭,隨著晚風,代代相傳。他們的鎧甲雖已鏽蝕,他們的故事卻如江濤,永遠回蕩在曆史的長河中,訴說著那個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的時代。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