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考核具體是什麼標準?”
管寧走上前問道。
遼東書院創辦多年,其主要目的便是要為世家培養文士,從而參與到政治當中。
如今學員還沒有畢業,段塵卻設立了招賢令,這就很有意思了。
“具體的一套方案還需要協商,如今我隻是將此事提出,我們討論罷了。”
在遼東,他推行此政策的社會基礎足夠,段塵本人的威望和麾下的班底凝聚力也足夠,但是是否適應遼東的環境,還需要仔細辨彆。
難道在神話三國,會做題的文士,天賦和能力就一定強嗎?世家子弟延續幾百年的文士壟斷,就真的會被三五年的義務教育給擊碎嗎?
很多事情,段塵還無法大刀闊斧,但望著麾下一眾,或是青年,或是少年的名臣班底,他還是很有信心的,這事能辦成。
“主公,此事不如就先在本次嘗試一次,而後往後時日調整推行,不如由我全權負責如何?”
小諸葛上前提議,兩眼放光。
這件事情如果實現,他恐怕就要真的名留青史了。
至於說他本身代表世家利益這件事情,其實還是有待商榷的。
大漢雖然說世家影響極大,但這是非常宏觀的論述,放到個人身上,難道小諸葛的理想是壯大諸葛家嗎?
或者說,郭嘉的理想,簡雍的理想,是複興家族嗎?
是!但又不完全是。
跟隨段塵,和來到遼東,自己麾下的一眾心腹,在理想層麵,是一統,是變革,而在現實層麵,段塵給予他們的不僅僅是土地,還有其它資產。
遼東內部的經濟基礎更為多樣,而上層建築也就有了更多的變化。
從私人,從物質基礎角度,小諸葛和麾下文武,大部分是能夠支持段塵辦事的。
“好,此事就由孔明負責,旺和協助工作。”
麾下,能夠有能力,並有決心為未來招賢取士打樣的人不多,想來想去,諸葛亮還是最合適的。
安排一個探索者,也能夠提供更為多樣的參考意見。
接連兩件事的細則討論完畢,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天,具體的推行還需要多少時間,還說不定。
但段塵的心情是輕鬆的,至少他做出了一絲改變。
大漢的這盤棋,在他手中有了些活力。
大漢的百姓們,在他治理下有了些生機。
這已經足夠了。
不知不覺,他對這個世界的歸屬感更強了,華夏是他的母國,母國需要他的幫助,而遼東也是他的國家,這裡的百姓同樣需要他。
如果能將這兩件事情辦好,段塵認為自己穿越一遭,也算是有些意義了。
······
整個6月份,遼東內部辦了很多事情,第一件便是教育改革的問題和人才選拔問題。
這兩件事,分彆安排簡雍和諸葛亮進行推進,都搞的如火如荼。
而第二件事情,主要便是內部的一整套行政體係的梳理問題,遼東不僅僅是將軍府,遼東要變成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