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顯的,眼下的大明國太驕傲了,換種話說吧:
永樂時期驕傲的大明國,遇到了同樣驕傲的大漢遼東國。
那麼,到底誰才能更驕傲呢?誰的驕傲能擊碎誰呢?
其實,很多的事情,都需要戰爭來解決。
段塵在派遣諸葛亮來之前,就想到了,麵對當下的大明,軍事鬥爭不可避免。
遼東希望的是,憑借著對草原的橫掃,完成對大明的威懾。
但現在大明認為:他上他也行。
諸葛亮反問之後,沒有人會無趣的向他解釋,氣氛就這樣僵持住了。
此刻,卻見天空中,張輔急速衝入大殿,瞬間卸甲,看都不看群臣,便是大喊:
“報,草原消息,韃靼30萬精銳主力被域外之兵屠滅,韃靼王族被全部斬殺,草原全部韃靼人被驅趕向陰山,儘失戰鬥能力。”
說罷,饒是張輔,平定安南的張輔此刻也不由身軀微顫。
韃靼精銳,那是三階戰力,其中四階接近10萬,全部都是氣血凝練的騎兵部隊。
平日能夠和明軍三千營和四聖軍相互僵持的軍隊,竟然在短短幾天時間就被完全殲滅。
困擾大明幾十年的北方邊患,在幾天時間就這樣被解決了。
群臣的目光並沒有看向張輔,而是望向了處於中央的諸葛亮和趙雲二人。
現在誰還不明白,這事就是那遼東給辦的。
饒是朱棣,一時間也呆愣住了,緩緩退回幾步,坐回到自己的龍椅之上,閉目沉思。
朱高熾此刻,早已經有了想要交易的心思,卻礙於朱棣和群臣,無法決定,隻能焦急的看著。
氣氛好似並沒有因為張輔的出現而變的緩和,反而更為凝重了。
誰都不敢說話,誰都不能說話。
現在怎麼辦?
恐怕這個問題隻能朱棣來思考。
明明困擾大明的北方大敵被解決了,放到大宋身上,估計現在已經開始慶祝了。
但大明的君臣都不太高興。
因為處於中央的這位毛都沒長齊的少年說的好似有道理。
大明的北方邊患,是否還繼續存在,那是取決於大明能否答應他們的條件的。
這看似是交易。
實則是北方的敵人,換了另一種手段在脅迫他們罷了。
此刻,於謙站出來了,他微微拱手,對著朱棣說道:
“陛下,如今局勢變化已然至此,我大明不可行【賄秦】之舉,遼東所提議的交易,實則就是變相的讓我等稱臣納貢罷了。”
“我大明,自建國以來,國力日盛,遷都北平,本起天子守國門之意,如今麵臨外敵,一味退讓,難道真的就能換取和平嗎?”
“今日遼東之心或為真心交易,但既為交易,卻在北方集結重兵,號稱自為北方邊患,難道和那韃靼瓦剌有任何區彆嗎?”
“如若我等就這樣獻出海軍,交出科技,遼東日強而大明日弱,難道就真的能夠保證長久和平嗎?”
“豈不聞,前宋舊事呼?”
大宋對大明的影響還是太深,階段性曆史,造成的影響卻更為的深刻了。
於謙這話,站在大明的角度來說並沒有任何的問題。
遼東或許沒有這個心思,但現在沒有,未來難道就沒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