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南鑼灣項目正式進入拆遷階段。
清晨的陽光透過老舊的窗欞,在斑駁的牆麵上投下幾何形狀的光斑。王安漫步在南鑼灣蜿蜒的小巷中,耳邊是居民們熱絡的交談聲,鼻尖縈繞著早點攤飄來的豆漿香氣。
“王總早啊!”一位剛簽完約的老大爺熱情招呼,“我家分到的新房朝南,陽台還挺大!”
王安停下腳步,笑著點頭:“等新房建好,我還要去您家喝茶呢。”
南鑼灣的拆遷進展總體順利,近七成居民已完成簽約。沈佳的“每戶一對一”策略效果顯著。
“王總,有幾位"硬骨頭",恐怕得您親自出馬。”張鳴趕來彙報,眉頭緊鎖。
辦公室內,投影屏幕上顯示著幾戶“釘子戶”的詳細資料。
“劉老太太,八十四歲,一輩子住在南鑼灣,情感依戀極深;王家兄弟,漫天要價,要求補償翻倍;陳氏飯店,背後似有人撐腰,態度強硬。”
王安站起身,走到窗前:“任何情況下,絕不采取暴力手段。”
正當團隊討論間,係統提示在王安腦海中響起:【“拆遷是城市更新的核心痛點,需創新解決方案。建議借款2000萬用於"陽光拆遷"體係建設,利息:三個月內實現98簽約率,且無重大負麵輿情。”】
“我接受。”王安在心中默念,隨即轉向團隊。
“從今天起,我們實施"陽光拆遷"計劃,所有補償標準、安置方案、簽約進度全部公開透明,接受居民監督。”
沈佳眼前一亮:“這相當於把拆遷這個傳統黑盒子變成透明玻璃房。”
“同時,成立由居民代表、律師、社區工作者組成的"拆遷協調監督小組",參與疑難戶的協商調解。”
會議結束後,王安第一個前往劉老太太家。小院落裡,一棵百年老槐樹鬱鬱蔥蔥,樹下老人正在喂鳥。
“劉奶奶,打擾了。”王安自我介紹後,並未直接談拆遷,而是請老人講述她與南鑼灣的故事。
屋內掛滿了泛黃的老照片,每一張背後都有深厚的情感。
“這棵槐樹是我出生那年爺爺種的,現在已經九十多歲了…”老人眼中閃爍著淚光。
聽完老人的講述,王安輕聲問:“如果能把這些記憶帶到新家,您願意考慮嗎?”
兩天後,沈佳帶領團隊啟動“記憶保留計劃”。專業攝影師記錄老宅的每個角落;工匠師傅繪製老槐樹的模型;設計師在新公寓中預留空間,複刻部分舊居元素。
同時,一場另類的“拆遷公開課”在社區中心舉行。
“很多人誤解了拆遷補償的計算方式。”安居法務總監向居民們展示政策文件,“今天我們把算法公開:建築麵積、房屋結構、裝修標準、區位因素,每一項都有明確係數。”
王家兄弟坐在角落,聽得眉頭漸漸舒展。
專業評估機構現場演示如何計算房屋價值,讓居民親自參與評估過程。居民們看著透明的計算表,疑慮漸漸消散。
與此同時,安居的技術團隊日夜攻關,推出“南鑼灣拆遷安置信息係統”app。
居民隻需掃描身份證,就能查詢自家評估結果、可選房源、簽約狀態,甚至可以虛擬“裝修”自己的新家。
“讓拆遷過程像網購一樣透明。”技術總監李忠自豪地展示這款應用。
三周過去,簽約率攀升至85。劉老太太在看到“記憶保留”的效果圖後,流著淚簽了約;王家兄弟在公開評估後,不好意思再漫天要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