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南鑼灣,清晨五點。天際剛泛出魚肚白,王安已站在一座破敗的明代老宅前,晨風裹挾著曆史的氣息撲麵而來。
簷角翹起處已殘缺不全,雕花窗欞蒙塵褪色,卻依稀可見當年的精巧匠心。
“這就是咱們要修複的"三元堂"?”沈佳裹緊大衣,嗬出一團白霧。
王安點頭,目光炯炯:“不隻是修,而是讓它重獲新生。”
正當他思考修複策略,腦海中傳來熟悉的係統提示音:【“曆史建築是城市的靈魂,修複需兼顧保護與利用。建議投入5000萬進行"古建數字修複與智慧運維"研發,利息:完成至少3處重點古建的示範性修複,並獲得文物部門高度評價。”】
“我接受。”王安在心中默念,眼中閃過一絲堅定。
會議室內,眾人靜候王安開口。投影屏幕上展示著南鑼灣三處重點古建的現狀照片:三元堂、仁濟祠、豐裕號老鋪。
“傳統修複方式成本高、效率低、難標準化。”王安手指輕點桌麵,“我們需要創新。”
沈佳若有所思:“古法與新技的結合?”
“沒錯。”王安起身走向白板,寫下四個字:科技賦能,匠心傳承。
三天後,南鑼灣項目部迎來一群特殊來客——國內頂尖古建築專家吳老、木匠大師劉師傅、瓦匠張師傅,一群平均年齡超過六十五歲的“國寶級”人物。
“王總,你這想法挺好,但老房子跟人一樣,有脾氣。”劉師傅捋著花白胡須,“一磚一瓦都有來曆,不能馬虎。”
王安恭敬行禮:“正因敬重傳統,才想集眾智慧,找到最好的修複之道。”
與此同時,一支科技團隊也正在三元堂上空操控著無人機進行傾斜攝影。
“每個構件都要精確到毫米級。”技術總監李忠推了推眼鏡,“之後用三維激光掃描補充細節數據。”
建築師鄭明站在一旁,搖頭歎息:“屋頂梁架老化嚴重,部分已結構性損壞,修複難度極大。”
夜幕降臨,技術團隊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海量的點雲數據在電腦上構建出三元堂的數字孿生模型,精確到每一道裂縫、每一處變形。
“神奇!”吳老盯著全息投影,嘖嘖稱奇,“我研究古建四十年,還是頭一回看到如此精細的分析。”
王安微笑:“數字孿生技術讓我們能提前模擬不同修複方案的效果與風險。”
計算機前,年輕工程師飛速敲擊鍵盤:“根據結構應力分析,東側廊柱需優先加固,西南角木雕構件風化嚴重需重製。”
“重製?哪有那麼簡單!”劉師傅敲了敲桌子,“這種榫卯結構,現在已經找不到會做的人了。”
會議室內氣氛一時凝滯。
“不如讓老師傅們帶徒弟?”沈佳目光流轉,“既解決當下難題,又傳承古老技藝。”
王安眼前一亮:“成立"匠心學徒計劃",資助年輕人學習傳統工藝,在修複中實踐。”
次日清晨,三元堂前搭起了工棚,一隊年輕人正跪坐在木匠劉師傅麵前,聚精會神地聆聽老人講解榫卯結構。
“這叫燕尾榫,抗拉力一絕,千年不鬆動。”劉師傅手把手教導,眼中閃爍著傳承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