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青盞未涼,梅瓶插柳示蕭牆。
茶煙嫋處機關現,半片瓷胎鑒短長"
一、茶煙起處定乾坤
乾隆三十八年春,揚州鹽商汪廷璋的"小玲瓏山館"內,一場雅集正暗流湧動。八位客人圍坐在花梨木茶案旁,目光卻都盯著案中央的霽藍釉茶壺——壺嘴微微右偏,壺柄三枚鎏金螭龍紋,正是《長物誌》中記載的"右尊左卑"製式。
"這雨過天青盞,倒是合了宋徽宗"青如天、明如鏡"的講究。"首座的程晉芳輕叩茶托,盞底"宣和年製"的款識在陽光下泛著幽藍。鹽商馬曰琯聞言一笑,將茶匙斜搭在青花纏枝蓮紋的茶荷上——這動作暗合茶道中的"蓮舟問渡",是向主家示好的信號。
突然,新入行的徽商吳紹浣誤將龍泉窯梅瓶插了支垂絲海棠,席間霎時寂靜。老儒厲鶚捋須搖頭:"《瓶史》有雲,春梅冬菊各應其時。三月插海棠,是要咒主家"春意早謝"麼?"吳紹浣冷汗涔涔,若非汪廷璋用"定窯孩兒枕"托住他奉上的建盞,這愣頭青怕是要斷送半世商路。
文震亨《長物誌》道:"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此等品鑒之語,實為圈層通關文牒。
二、瓷紋深處辨親疏
嘉慶年間,蘇州拙政園的"遠香堂"雅集上,一尊鈞窯月白釉尊引得眾人側目。鹽商潘奕雋卻冷笑:"諸君細看這"蚯蚓走泥紋",線條僵直無自然之趣,定是景德鎮新仿的"爐鈞釉"。"說著指尖輕撫尊腹暗處的冰裂紋:"真品裂紋必如《陶說》所載"蟹爪藏於胎骨",這分明是浮在釉麵的"驚風紋"。"
一席話說得仿品主人麵紅耳赤。原來這"蚯蚓走泥紋"的走向大有講究:真品紋路必合"天三地四"之數,仿品則多橫七豎八。晚清收藏家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揭秘:某鹽商為試探合作夥伴,特在茶席擺件中混入半真半假的器物,觀其能否識破,便知對方底蘊深淺。
陸龜蒙《秘色越器》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千峰翠色"四字,恰是品鑒秘色瓷的入門口訣。
三、茶陣布成鎖朱門
道光初年,兩淮鹽運使衙門的春宴上,上演過一出精妙"茶戲"。主事太監將十二把紫砂壺排成"北鬥七星"狀,壺嘴朝向各不相同。徽商江春一眼看破玄機:壺嘴朝南者乃"開門迎客",朝北則是"閉門謝客";那柄西施壺周身刻竹卻無節,分明是譏諷商人"有竹無節"。
他不慌不忙取下腰間的竹節形茶針,輕輕點在那無節竹紋上:"鄭板橋詩雲"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這竹雖無節,根基倒是紮實。"說著將茶針插入壺蓋氣孔——竹節卡住孔洞的刹那,壺嘴竟自動轉向東方。眾人恍然大悟:此乃"紫砂機關壺",非深諳茶道者不能破解。
《茶經》有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這用水之道,在鹽商雅集中常被引申為"識人三品":能辨水者可為友,能烹茶者堪為謀,能破局者方成盟。
四、破局當如大彬壺
康熙年間,紫砂大師時大彬曾為鹽商製過一套"陰陽對壺"。看似普通的茄段壺,內壁竟暗刻《心經》;素麵朝天的蓮子壺,蓋鈕旋開卻是微型羅盤。某日雅集,主家將十二把同款朱泥壺混置案上,聲稱:"尋得"子母壺"者,可入鹽引三分利。"
浙商胡雪岩先祖胡宏禮,輕叩壺身聞聲辨器,忽將兩壺相疊——壺底暗榫竟嚴絲合縫。他朗聲笑道:"《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這陰陽雙壺,不正是太極兩儀?"從此"聽音辨壺"成為鹽商必修課,正如《陽羨茗壺係》所言:"壺中乾坤大,匠心日月長。"
應對之策:
1.紋樣三疊讀:觀其形整體製式),察其紋裝飾圖案),悟其意文化隱喻)。
2.茶器五問訣:問源流何時何地製)、問工藝胎釉火候)、問典故相關軼事)、問禁忌使用規矩)、問變通破局之法)。
正如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戲言:"美食不如美器,然美器之妙,在藏而不露。"某徽商為進文壇,特將茶船雕成殘碑狀,上刻半句"寒食東風禦柳斜",引得文人爭相補全下句,反倒忘了考究他的出身。
"冰紋蟹爪皆成謎,雨過天青自有期。
莫道茶煙無劍影,一壺煮儘古今棋"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