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楮能通宰相門,泥金箋上印痕深。
缺角斜封非無意,八行小字定浮沉"
一、泥金箋上生死局
嘉靖二十三年冬,京師風雪漫卷。吏部主事徐階揣著拜帖候在嚴府角門,青緞封套上的冰紋蠟痕已凝成霜花。他記得同僚叮囑:"嚴閣老府上的門房最毒辣,若見拜帖題名處未留"晚生"二字,立時撕了擲出。"
忽然朱門微啟,管家嚴年捏著張缺角的拜帖冷笑:"湖廣巡撫好大膽子!這"鶴紋暗印"偏了半毫,當西苑是菜市口麼?"話音未落,那張灑金箋已沒入雪堆——原來嚴嵩定下規矩:凡拜帖右上角缺個三角豁口,便是"拒不見客"的暗號,這巡撫竟將豁口錯剪在左下角。
這般森嚴規製,恰應了《大明會典》所載:"百官往來啟事,帖式各有等差。"當年張居正初入翰林,特將拜帖染作"經帙黃",邊欄印滿蠅頭小楷的《尚書》章句,嚴嵩見之撫掌:"此子深諳"以文為印"之道。"
《周禮·春官》載:"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這策命文書的形式規範,正是後世拜帖製度的濫觴。
二、印泥朱色斷前程
萬曆八年春,太仆寺少卿王錫爵之子王衡赴考,其拜帖卻惹出禍端。那灑金箋上"世侄"二字用朱砂書寫,蓋著方田黃石"克勤堂"印。禮部尚書申時行見到拜帖,當即擲於火盆:"《士相見禮》有雲,晚輩謁尊長當用墨書。朱筆題名,是要效仿帝王朱批麼?"
原來拜帖用印大有乾坤:三品以上方可用獅鈕銅印,五品限龜鈕石章,士子則隻能用木章。王衡這方田黃印雖名貴,卻犯了"僭越材質"的大忌。正如《萬曆野獲編》所記:"嘉靖間有禦史用雞血石印拜帖,竟遭科道彈劾"心懷叵測"。"
白居易《輕肥》諷曰:"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這朱紫之色,在拜帖上化作吃人的禮法枷鎖。
三、八行箋裡藏刀兵
天啟五年,魏忠賢的拜帖成了索命符。他獨創"三色帖":灑金紅箋賜親信,素白暗紋帖送政敵,最毒的是靛青冰裂紋帖——收帖者三日內必入詔獄。某日崔呈秀見自己收到的紅箋邊欄有墨點,連夜逃出京城。原來魏閹定下暗號:紅箋染墨者,實為"賜死"預告。
這般陰毒手段,早有先例。嚴世蕃當年發明"陰陽帖":同一封套內藏兩箋,遇清流則出素紙"無暇接見",逢貪官便現金箋"掃榻相迎"。正如《金瓶梅》中應伯爵所言:"西門大官人的帖子,比刑部的火簽還唬人。"
《左傳》載鄭莊公"黃泉見母",以"闕地及泉"的隱語破誓。這文字遊戲在明代化作拜帖中的奪命機關。
四、破局當學陽明劍
正德十四年,王守仁平定寧王之亂後,收到江彬的鎏金拜帖。他取朱筆在帖上畫了幅《廬山煙雨圖》,題款"致良知"三字。江彬展開拜帖,但見雲遮霧罩的山徑間,自己安插的密探姓名曆曆在目,嚇得連夜撤走耳目。
今人可循此智:
1.拜帖三驗法:驗材質辨對方財力)、驗印鑒考學識深淺)、驗稱謂測用心虛實)。
2.反製四式:
以《千字文》編號暗記往來時日
用"飛白書"題名留筆跡證據
在箋紙夾層藏微縮賬目
借《洪武正韻》諧音傳遞密訊
正如嘉靖朝首輔夏言對付嚴嵩的妙招:將拜帖折疊成"官帽式",內書"青詞十則"。嚴嵩為奪青詞進獻之機,隻得咬牙咽下這啞謎。
"一片冰心在玉壺,怎敵他朱印如虎。
莫歎權門深似海,寸箋能載萬年書"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