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觴隨波辨偽真,停杯處即見元神。
臨河敢續蘭亭序,筆落方知是否人"
一、曲水浮觴驗仙骨
永和九年暮春,會稽山陰的蘭渚山下,四十二位名士列坐清溪兩側。侍童將盛滿黃酒的羽觴放入溪流,那漆耳杯漂至郗曇麵前時,這位琅琊名士卻遲遲不舉筆。王羲之撫掌笑道:"景升若不作詩,當罰酒三鬥!"眾人哄笑間,郗曇麵紅耳赤——原來他早備好的詩稿竟與謝萬所作雷同,此刻若謄寫便是剽竊,不寫又露了腹中草莽。
這般雅集規矩,暗合《詩經·大雅》"既醉以酒,既飽以德"的古訓。當年石崇辦金穀園宴,更在流觴途中設"詩障":羽觴漂經九曲石渠時,需以竹竿撥動三次方得取飲,撥竿手法不對者,縱有佳句亦要罰酒。《晉書》載,潘嶽因撥竿時小指微翹,被譏為"金穀俗態",整整三年不得入清談之席。
《禮記·射義》雲:"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這修身自省的境界,正是曲水流觴的精髓。
二、停杯處即見真章
天寶三載,李白在長安城東南的曲江池畔,親曆過一場"新蘭亭會"。宰相李林甫將三百杯金盞放入曲江支流,聲稱:"能七步成詩者,可取金杯;沉吟逾刻者,罰飲墨汁一升。"王維見金杯漂至,揮毫題壁:"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那"積"字三點水故意漫漶,暗諷李林甫堵塞言路。
這般機鋒,在《唐摭言》中另有印證:某寒士在曲江宴上,見金杯漂至卻轉身取普通瓷杯飲酒。主考官問其故,答曰:"金杯過手留銅臭,不如瓷盞守清白。"竟因此被擢為探花。正如杜甫《飲中八仙歌》所諷:"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這醉態狂姿,實為規避雅集陷阱的護身符。
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雲:"舞急紅腰軟,歌遲翠黛低。"這軟腰低眉之態,恰是雅集中察言觀色的要訣。
三、續寫蘭亭斷俗緣
北宋元佑年間,米芾在潤州辦"海嶽庵雅集",玩出新花樣:他將王羲之《蘭亭序》拓本裁成殘卷,投入山澗溪流。赴會者需在漂流而至的殘紙上補寫三行,筆法氣韻與右軍相合者,方能入席。
"這"之"字如鶴舞白沙,定是薛紹彭手筆!"米芾舉起一片殘紙,卻見補寫的"惠風和暢"四字中,"和"字口部故意歪斜。眾人正疑惑,他忽將殘紙浸入溪水——墨跡遇水不化處,正是用了他獨門的"海嶽鬆煙墨"。原來這場雅集,實為追查墨方泄露的局中局。
這般手段,暗合《文心雕龍》"秘響旁通,伏采潛發"之論。明代文徵明在《停雲館帖》題跋中揭秘:某次雅集東道主將《蘭亭序》"癸醜"二字挖去,能指出缺失並補全者,方獲贈宋拓本。正如董其昌所言:"見山不是山,臨帖方知帖。"
《莊子·秋水》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詭辯之術,在雅集中化作考驗急智的利器。
四、破局當效醉翁意
元豐五年,歐陽修門生曾鞏在滁州重演"醉翁雅集"。他命人將酒觴放入釀泉,卻在溪中暗設葦杆——觴杯觸杆即沉,唯有眼明手快者可救。蘇軾救起三隻羽觴卻滴酒不飲:"《醉翁亭記》有雲"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晚輩豈敢奪歐陽文忠公的靈氣?"
這般急智,今人可循跡:
1.水流三察法:觀其速測才思緩急)、察其曲辨心性方圓)、度其深驗學識厚薄)。
2.避席四式:
學張旭以發蘸墨,化考核為癲狂
效李清照"險韻詩成",反客為主
仿唐寅"無酒無詩",直破規則
借鄭板橋"糊塗"題款,以拙勝巧
正如晚明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某鹽商為入文社,特在自家園林挖"九曲流觴渠",卻暗中安排家仆用磁石引導羽觴流向。不料被陳洪綬識破,反用鐵片在渠底排出"俗不可耐"四字,令其貽笑大方。
"清溪曲處本無愁,羽觴停時方見憂。
莫羨流霞能醉客,筆鋒如劍斷江流"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