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橫策動九州傾,六裡空許楚王庭。
縱使丹陽血染甲,不如舌上三尺冰。
一、漢水垂釣:張儀的香餌
漢水邊的蘆葦蕩中,張儀披蓑戴笠,魚線卻無鉤無餌。楚使靳尚疾馳而至,馬蹄濺起的水花驚散魚群。"先生何故在此荒僻之地?"靳尚下馬作揖。張儀提竿輕笑:"釣者不在魚,在願者上鉤。"
郢都章華台上,楚懷王推開齊使的盟書,盯著案上張儀親筆帛書:"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裡,永結秦楚之好。"玉璽懸而未落,燭淚滴在"六百裡"三字上,凝成琥珀色的謊言之珠。
張儀的空餌垂釣,恰是臨時聯盟博弈的經典開局。他以虛妄利益誘使楚國背棄齊盟,利用楚王的貪婪製造裂痕。這種策略暗合《鬼穀子》"釣語"之術:不言而人自應,不爭而人自赴。智者當知,臨時合作中過分甜美的承諾,往往是裹蜜的毒藥。
二、武關斷交:撕裂的齊楚盟
齊國臨淄城門下,楚將屈匄揮劍斬斷齊纛。青銅劍砍在旗杆上的火星,驚飛簷下築巢的燕子。齊湣王摔碎楚使送來的玉璧:"背盟之辱,必以血償!"
武關驛道旁,張儀撕毀與齊國的密約。羊皮卷投入火盆時,他對著鹹陽方向深揖:"王上,商於六百裡的荒地,該換三十萬甲兵了。"信使馬蹄揚起塵土,遮住關隘上"秦楚永好"的殘破匾額。
齊楚盟約的破裂,揭示臨時聯盟的最大軟肋——利益誘惑下的短視。楚王隻見六百裡土地之利,卻無視戰略平衡之害。恰如《韓非子》所言:"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在短期利益麵前喪失長遠判斷,終將墮入深淵。
三、丹陽血刃:六裡地的代價
楚使逢侯醜踏入鹹陽宮時,張儀正臥病榻。侍從捧出輿圖:"秦相病中糊塗,實為六裡之地。"輿圖上朱筆勾勒的狹長地帶,恰似勒緊楚國的絞索。
丹陽戰場,秦弩齊發如蝗。楚軍鎧甲下的竹簡盟書被箭矢穿透,浸血的"六百裡"字跡在雨中暈開。屈原冠纓散亂,抱著陣亡將士名冊長嘯:"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悲聲混著雷聲,震落章華台上的琉璃瓦。
六裡騙局的揭穿,暴露臨時聯盟中的信息不對等。張儀利用楚王對"六百裡"的執念,完成認知降維打擊。這印證《孫子兵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詭道。身處利益漩渦,需學範雎"遠交近攻"之明,辨虛實,察真偽。
四、藍田遺鏃:反噬的盟約
秦軍鐵騎踏破藍田時,韓魏旌旗忽然出現在楚軍側翼。張儀站在鹹陽城頭,撫摸著楚王送來的和氏璧:"該讓韓魏嘗嘗"盟約"的滋味了。"
函穀關外,三國聯軍因糧草分配爭執。魏將公孫喜劍指楚營:"當初說好各取三城,如今楚人竟想獨占宛邑!"亂軍中,楚將景翠的斷槍刺入土地,槍杆上刻著的"秦楚永好"四字,早被血汙遮蔽。
藍田之敗印證了《周易》"負且乘,致寇至"的預言。楚國為貪六百裡虛利,反遭多方圍剿。這警示後人:打破原有平衡的臨時聯盟,往往會引發連鎖反應。如同拆東牆補西牆,終致牆垣儘毀。
五、郢都哀郢:舌劍的千年寒
白起破郢那日,張儀已葬身黃土。楚宮傾塌的梁柱下,半卷《連橫策》被火舌舔舐。逃難的屈子回望故都,恍惚聽見張儀當年在漢水的自語:"縱橫之道,不在利誘,而在人心之隙。"
武關古道,販鹽的商隊唱著新編的《六裡謠》:"張儀舌,楚王耳,六百裡換六尺棺..."歌聲驚起寒鴉,掠過當年斷盟的齊楚邊界,枯枝上懸著的半幅殘旗,依稀可辨"合縱"二字。
郢都的陷落為這場博弈寫下終章。張儀雖死,其術猶存——他早看透人性貪隙可乘,盟約可破。這暗合《道德經》"將欲歙之,必固張之"的哲理。然機關算儘終有報,秦統六國亦二世而亡,恰證《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天道輪回。
警世箴言
《戰國策》雲:"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鹽鐵論》謂:"林中多疾風,富貴多諛言"
《淮南子》載:"爭魚者濡,逐獸者趨"
千年後,商於古道旁的山神廟中,樵夫避雨時聽見古怪對話。一聲音道:"當年若獻真六百裡..."另一聲音冷笑:"給了土地,哪有破楚的由頭?"閃電劈開神像,露出泥塑背後的竹簡殘片,上有小篆:"連橫之要,在予虛利而取實勢。"雨停後,殘簡化為齏粉,隨風散入丹江,恰似當年楚國將士的血,無聲滲入曆史縫隙。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