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看到那女子正站著發呆,嫻靜的俏臉上有兩行清淚,李曉明看在眼裡,不由得一顆心都化了。
女子突然看見這個陌生男人,慌忙擦去眼淚,伸手拉竹簾將二人隔開,背轉了過去,怒道:“豆腐十文。”
李曉明看到這一幕,張口結舌,也說不出什麼了,掏出一把銅錢,也不知道有幾十文,放到門口桌上。
踟躕了半天,才一步三回頭地從木屋裡晃悠出來,朝鹽泉走去。
嘴裡不禁嘟囔道:我是人間惆悵客,問君何事淚縱橫?
一直走到鹽泉跟前,腦子才略略清醒過來,見劉新正拿著個賬冊,站在旁邊,前麵一大堆人,正在忙碌。
這個酒鬼書生,倒是十分辛勤,雖然有酗酒等惡習,但正事從不遲到偷懶。
劉新抬頭看縣令來了,走過來打了招呼,帶縣令進去查看鹽泉情況。
這鹽泉本是懸崖腳下的露天泉眼,後來人們在此熬鹽曬鹽,怕雨水落入,稀釋了泉水,遂在泉眼上蓋了數間大房。
古人迷信,認為自流鹽泉不可多得,必是上天神靈的饋贈。
人心不足,想要世世代代受用,擔心鹽泉被神靈收回,於是又在裡麵刻了兩條石龍,鎮壓著鹽泉。
李曉明和劉主簿走了進去,先看到滿地的鹽灶,足有二百多個,鹽灶上都座著熬鹽的大牢盆,工人此時正在先刷,準備開工。
每到製鹽之時,這二百多口大鍋同時開火熬煮,數量之多,熱火朝天,蔚為壯觀。
再往裡頭走,隻見一處石崖上,探出兩個大龍頭,龍身在崖壁上作翻騰狀,龍頭往外吐著鹹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鹹水落在前麵的大池子裡,濺起白沫,嘩嘩作響。
天長日久,鹽和礦物在龍頭龍身上凝結了一層黃晶,遠遠一看,真像是兩條鱗片光亮的黃龍正在戲水。
那鹽泉其實就是崖壁上的三處冒鹹水的裂縫,被人為砌石牆圈起,引導鹹水從龍頭流出。
巴蜀之地在遠古時期就是汪洋大海,有億年的海鹽累積,有泉水恰巧從山體鹽層中流動,泉水將鹽分從山體中帶到地表,就形成了自流鹽泉。
李曉明是現代人,對這種現象了然與胸。
劉新道:“大人,此處鹽坊又叫做二龍廟,每逢初一、十五,也多有遠近鄉鄰的癡男信女來此祭拜,祈求心中所願。
除這兩百多牢盆熬鹽外,坊外還有數十畝梯狀鹽田,用來曬鹽。
若是熬鹽、曬鹽兩項作業全力運作,可每月產鹽兩萬斤以上,隻要銷路打開,錢來的如流水一般。”
李曉明心中大慰,問劉新道:“如今鹽價如何?”
劉新道:“鹽價沒有一定的時候,最低時隻需數文,最高時千文不賣。
況且各地情況也不一樣,北方貴些,南方又便宜些,但據說當年南中之戰後,南方數年的鹽價也能達近百文。
想想以前強漢之時,商路暢通,這裡的鹽能販到北方匈奴,胡人能用兩、三頭牛馬才換得一石鹽。
但此時早已不複當年神奇,就算是黑苗如此強悍,也隻能販賣到周邊地區。
好在一年賺個數千貫,就已不是小數目,足以令本縣富足了。”
李曉明聽得乍舌,心想:難怪古人對此處自流鹽泉如此敬畏,當真是世世代代受用不儘的神跡。
想那郡守李輝真是可笑,白讓黑苗占了鹽泉兩年,竟能無動於衷。”
想到鹽路一旦打開,漢複縣騰飛,實現經濟自由,自己也能徹底躺平逍遙玩耍。
李曉明不禁心潮澎湃,心中打定主意。
“組建火槍隊,為販鹽護航保駕。”
喜歡至暗時代:五胡十六國曆險記請大家收藏:()至暗時代:五胡十六國曆險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