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宮外謠言愈演愈烈,在某人的推波助瀾下,城中風言風語。
隨著鮑信通報,有刺客闖宮被證實。
外界還有傳言,起因是世家不滿新政。
士族全都戰戰兢兢害怕到想要逃命,真是躺著也中槍。
萬一天子打算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他們的小命可全沒了。
這並不是他們在多想,而是真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天子有充足的理由對全國範圍內的士家展開調查清洗。
在他們惶惶不安之時,注意力被楊家吸引,弘農楊氏四世三公,為頂級士家。
最重要的是,弘農楊氏對新政頗有微詞,有楊氏在前麵頂著,大家還有主心骨。
內心稍安,但隨後的一則消息,令天下嘩然。
太傅王允提劍挨個登門,楊家滑跪了。
楊氏宣布要在開春後,在弘農仿鴻都門學、稷下學宮,傾資打造弘農學府,並願意拿出全部藏書,邀天下學子入學。
十二月初,又一則消息爆出,經過尚書台批準,司州軍調集一營將士,開拔到弘農,曹操宣布,大漢第一場州郡恩科考場,會設在弘農,司州軍會維持考場秩序、保護沿途才子安全。
新政來的速度比他們想的要快。
大家還在想著怎麼上疏天子呢,眨眼間就要落地了。
宮外再如何熱鬨,宮內都一如從前,唯一的區彆就是不見外臣。
尚書台現在是真好用,縱使接連罷朝接近兩月,裡裡外外大小事都能被料理妥當。
劉辯隻需收收奏疏,批批紅就行。
外界的鬨劇被他儘收眼底,發生的事引人發笑。
劉辯本來計劃五年內辦好科舉,使其運轉妥當,現在氣氛都烘托到如今的地步了,不如徹底推行下去。
屆時再給全國一個緩衝時間,時間一到直接運轉。
於是,他讓人偷偷找來三個人。
諸葛亮、楊修、荀彧。
不多時,三人就進了殿,各自身上沾著風雪。
進了殿後,第一步就是行禮。
“參見陛下。”
劉辯坐在火堆前烤火,伸手招呼道:“都免禮吧,來坐,朕有要事找你們商討。”
三人各自坐下,等著天子接下來的說辭。
劉辯遞上諸葛亮之前呈上的奏疏,笑道:
“這封奏疏,這幾日朕看了又看,思緒良多,荀令君、光祿勳也先看看。”
“喏。”
荀彧恭敬接下,拉開仔細閱讀。
這是諸葛亮製定的科舉雛形。
裡麵規定了州郡、國家兩個層麵的考試。
更往下則沒有細分。
反正就是逐級考試,為朝廷和地方提供大量有學問的才子。
荀彧看了一會兒,沒有發表意見,轉手交給楊修。
楊修又看了一陣,最後東西回到劉辯手中。
“兩位愛卿有什麼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