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辯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漢攀向頂峰的工具。
兩人同時抱拳應下,這方麵的事,他們已經駕輕就熟。
水師的事聊完,劉辯發了狠。
“朕決定,開春後起兩路大軍,其中一路進駐益州,鎮壓叛亂,同時,將益州牧劉焉,押回洛陽問罪。”
等到益州大捷,水師正好建設完畢,他就可以由荊州等地過江,益州再派人穿越山道,幾路同時攻揚州,天下便定了。
皇甫嵩詢問道:“不知陛下打算用另一路大軍作何?”
“再看吧。”劉辯搪塞了過去。
他要先見過於夫羅,看看此人究竟有沒有能耐。
他可不想扶持一個隻會吸血的家夥。
就算他規劃讓於夫羅當塞北小霸王,拋開朝廷的支持,也得於夫羅有那個本事。
實在不是那塊料,他就把人馬派去給賈詡使用,讓賈詡給他交一副完美的答卷。
皇甫嵩不再多問,沉吟一番後,提議道:
“臣調集各州共二十萬漢軍前往益州,陛下認為如何?”
益州山道崎嶇,如果劉焉鐵了心要造反,二十萬人都不好啃。
“多了,就十萬吧。”劉辯倒不覺得劉焉還能掀起什麼浪花。
他現在自顧不暇,手下太守的叛亂,幾個月都沒剿明白。
不過皇甫嵩的擔憂也有些問題,劉辯補充道:“多調集五萬人去荊州駐守。”
既可以防範南方突然有人過江,也可以隨時支援。
“臣遵旨。”皇甫嵩應下,十五萬人也不是小數目,五十個營的人馬調動,回去後他得好好琢磨琢磨。
最後的最後,劉辯起身,咬牙道:
“司空立刻攥寫檄文,針對袁術,言辭要激烈,態度要堅決,讓天下人見識見識袁術的嘴臉。”
先站在大義上,看看能不能讓人家自己亂起來。
大漢養士數百年,若對方麾下的士族還有良心,也該去找袁術麻煩了。
而以袁術的性格,極可能跟人鬨掰。
內亂之下,漢軍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取勝。
蔡邕當即起身答應,“老臣遵旨。”
劉辯不再停留,擺手道:“剩下的諸卿聊吧,朕去看看宮宴如何了,還有,大鴻臚籌備一下耕籍禮,耕籍禮之前,朕要先祭祀孝武先祖。”
他推行的變法,大多都是在否定武帝留下的政令,察舉製舉孝廉、光祿勳、太學等都是。
武帝名氣很大,他不想惹亂七八糟的非議。
而且他心裡對武帝也很崇敬。
武帝並非隻有武功沒有文治,若真是如此,根本稱不上千古一帝。
畢竟他晚年的那些事,給他增添不少汙點。
他在一些方麵的創新是有劃時代意義的,比如察舉製來舉薦有才能德行的人,又增設光祿勳考察官吏。
推恩令化解藩王割據,新增設鹽官,將天下的鹽鐵納入官營,和劉辯近期弄的稅官有點類似,不過他是要把天下的稅握在手裡。
沉命法、左官令、附益法等,也是武帝一手推行。
就連司隸校尉這個官職,還是武帝創辦的。
不然士大夫的嘴得翹天上去,哪會以正眼看人。
喜歡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請大家收藏:()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