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中,終於有了動靜,郭嘉先一步從側邊走出,揚聲高喊道:
“天子到!”
眾臣立刻站起,那些藩王短暫愣神後,也不例外。
在大家期盼的目光中,劉辯身著禮服,從側邊目不斜視的走出,大臣們迅速抬手高呼:
“臣等叩見陛下。”
然後齊刷刷的拜下去。
諸侯王們呆在原地,他們除了跪過父母,自出生起,就沒跪過任何人。
哪怕有戲誌才提前的提醒,他們也難過心裡那關。
劉辯來到主位揮袖坐下,他沒像往年般,開口就讓大臣們彆多禮,而是以視線來回掃視,最後落在右側諸侯王們的位置。
就這麼一記普通眼神,就讓人汗毛倒豎。
倒不是劉辯有什麼王霸之氣,恐懼源自於他的身份、威望、實力。
劉辯有拿捏任何人的本事,他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任何人的生死,所以諸侯王們與他對視都會顫抖。
一些沒了封地的王侯,雙腿一軟就跪了下去,陳王劉寵突然高呼:
“臣陳王寵,叩見天子。”
然後他一點藩王的逼格都不要了,當場跪了下去,磕起頭。
有他的帶頭,封王們接二連三的跪倒。
“任城王劉博,叩見天子!”
“沛王。”
“常山王。”
“燕王。”
“叩見陛下。”
一下又跪一片。
剩下的人麵麵相覷,視線不由得落在為首的齊王劉承身上。
劉承年齡不大,十四五歲的年齡,因為身份成了眾人的主心骨。
以齊王這一脈的驕傲,應該不會跪吧?
誰料下一秒,劉承果斷跪地,“臣齊王承,叩見天子。”
剩下的諸侯王,再也沒了傲氣,跟著跪拜。
藩王們全跪了!
同樣處於跪拜中的臣子中,不少人因為這一幕眼睛發酸,偷偷抹起眼淚。
俯首稱臣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政治表態。
今天他們稱了臣,明日返回封地,就絕不能以質疑天子正統性來起兵造反,造反也不能堂而皇之。
否則他們在口號上就站不住腳,莫說天下不容,他們的手下估計也不願意乾。
昨天你俯首稱臣,今天就造反,手下也會複刻一出造反的戲碼。
所以唯一能用的,就隻剩下了清君側。
此外,藩王全部稱臣,也是一種功績的體現,往前數數,無不是發生在盛世時期。
現在的大漢,距離盛世降臨,隻剩下一個條件,就是實控全部領土。
當然,後人可能也會理解為,昭寧二年朝廷冊封揚州袁術為吳侯,已經名義上掌控了天下,盛世已經開始了。
劉辯目光緩和,抬手笑道:“今日為宮宴,不必多禮,諸卿請起。”
“臣等遵旨。”
百官、諸侯們平身。
這場作秀讓劉辯很開心,他主動望向皇親們,關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