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誌才將三十份甲科卷子全部遞上去。
這些卷子劉辯都要看完,並擬定三甲。
第一份卷子上麵的名字,就讓劉辯頗為意外。
王朗。
猶記得當初在徐州時,他對那些士家豪強一頓嚇唬,兵不血刃的收走了兵權。
其中有一家就是王朗的家族,這家夥反應比較遲鈍。
陳珪父子一路高升,臧霸成了獨當一麵的上將軍,糜竺位比九卿,唯獨這家夥,還不上不下。
沒想到心一橫,跑來參加科舉了,估計是不甘寂寞,想要抓住這次機會往上走一走。
他往下看,此人開篇寫的是邊防策,還真寫下了複國南匈奴各種優點,及駁斥資敵的非議。
而且內容看著很熟悉,這不就是那篇年長人寫的,而且不錯的嗎。
再往下看,他剛剛還饒有興趣的表情,立刻就轉為緊皺眉頭。
治國策中,此人通篇都是在說什麼天命所歸,什麼可傳千秋萬代這種空話。
天命那兩個字下方,被大臣們圈了許多道。
意為可圈可點,大臣們非常認可看好。
劉辯直接搖頭,在他眼裡治國策寫的非常一般。
第三策是經學策,此人又彆出心裁的寫什麼忠君愛國,還恬不知恥的拿他自己及王家作為忠君的典範,卻引得不少大臣共鳴,又是一堆圈圈點點。
劉辯直接下了結論,“寫的一般,王朗,第二甲。”
他把卷子往旁邊一甩,戲誌才接住雙手捧著,楊修則趕緊擬定名次。
繼續第二份,看了幾分鐘,劉辯又扔了過去,“第三甲。”
時間不停推移,又是幾份第三甲卷子排完名字,直到這一封。
董昭的答卷,看得劉辯入了神,情不自禁的點頭。
不錯,此人隻要培養得當,未來可成一番氣候。
先放到太學去修改百官儀,等到張昭將司隸的經濟拉到頂,就可以開啟河南尹五點零時代,讓此人主抓文學禮樂,興建學堂。
思考了一會兒,劉辯道:“董昭,第一甲。”
第一甲還有兩個名額,他有意中人。
又看了一會兒,終於,熟悉的安民策出現在了他眼前。
就是這份!
劉辯快速往下掃視,他粗略的看了一下,治國策此人居然避開割據局勢,而著重講了糧草供應。
不是劉巴,也不是董允,那能是誰?
他目光往最右邊移。
蔣琬。
同樣是四相之一。
原來是他。
“寫的好啊。”
劉辯驚歎出聲,此人有大司農之才,可管天下糧草。
未來還能繼續成長。
“哈哈哈,這份安民策,抄錄下來,發往各州郡,讓州牧太守們都學學,對了,再往太學和蘭台各送一份。”
送往太學是當經典用,未來後世若是發生了蝗災之類的事情,皇帝向太學博士問策,人家會答:昭寧三年某皇帝首開恩科時,一甲蔣琬獻安民策巴拉巴拉。
蘭台則是國家珍藏館,那裡是知識的海洋。
“喏。”戲誌才剛答應,劉辯就將卷子鄭重交到他手裡,“蔣琬,第一甲。”
他繼續閱卷,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見到原以為是龐統的那份卷子了。
終於再翻了幾份後,東西出現在他眼前,通篇是各種朱紅筆的圈圈點點,這份卷子折服了尚書台眾臣。
看了一會兒,劉辯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