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本來一肚子氣無處發泄,如今聽聞劉焉身死,以及他臨死前的布置,一時間心神難安。”
縱使他明曉曆史,可處在現在這個位置,怎麼評判劉焉,依舊是個難題。
對他的身份來說,劉焉無異於謀反。
可他為蜀中百姓帶去福報,人格魅力使一眾名士甘願赴死,甚至在其死後,全身心輔佐無能的後主。
從不同的視角評論好壞,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截然相反。
桌上的茶在冒著熱氣,劉虞沒敢喝,也不敢吭聲。
直到劉辯主動問道:“為何皇叔等,會一而再再而三勸朕寬恕他?他在益州僣擬至尊,朕豈能不殺他?”
這會兒大家應該遠離對方,沾上一點就可能三族不保。
劉表最為古怪,上書說僣擬至尊的是他,動嘴皮子最多想要留劉焉一命的也是他。
“陛下可知益州為龍興之地?”
“當然。”
秦漢兩朝的發跡,都與那脫不開關係。
上一代人的事情,劉虞實在是不想說,更何況還涉及到一些禁忌。
他猶豫了好一會兒,原本是打算劉焉被押回來後,那老家夥自己跟天子慢慢交代,如今人死了,這段往事,或許隻能他們這些族親來了結。
一咬牙,劉虞又問道:“陛下可知為何先帝要派劉姓宗室,去各地擔任刺史州牧?”
劉辯脫口而出,“時天下大亂,人心叵測,先帝唯有信任親族宗室,所以三劉出京,為救漢室。”
後世觀點認為,一切始於刺史太守為禍一方,不聽朝廷調度,局勢越發失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靈帝迫於無奈,采納劉焉建議設立州牧,並用有能力的宗室去重整地方,才有了後來的三劉出京。
因為自己是後世人的緣故,他自然而然接受這個觀點,而且劉焉是從一開始聽說益州有龍氣,才極力勸靈帝答應放自己去益州,好圖謀大業。
誰料當場劉虞否定了這個說辭。
“陛下說的並不對。”
劉辯皺眉,等待對方下文。
劉虞先是表情肅穆的講解起靈帝波瀾起伏的前半生。
什麼十歲登基,十二歲政變掌權,十三歲親政,十五歲誅殺權宦。
什麼為救漢室使用了各種辦法,發現走錯了路,無法挽回後自暴自棄。
這都是劉辯知道的內容。
雖說東漢號稱幼兒園,但不得不說,小皇帝隻要坐上了龍椅,哪怕再天崩的局麵,也能宮變掌權,有時候也挺佩服祖宗的。
這時候,劉虞話鋒一變,“直到篤定局勢無法挽回時,先帝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彌留之際,開始了最後的布置。最重要的便是天下精兵,皆歸劉氏之手,臣鎮守北方,劉岱手握五萬大軍坐鎮兗州,陳王握有十數萬人,景升前往富庶的荊州,劉繇向揚州,劉焉往益州……各處戰略要地。”
宗室是皇權的根基,但宗室的權柄不宜過大,更不宜掌握兵馬,數百年來,朝廷奉行的都是削藩。
現在這麼做,哪怕沒有董卓,新帝的位置也坐不穩。
更何況靈帝還不提前立太子,不管是他也好,劉協也罷,誰成功登基,都不可能號令的起手握重兵的宗親。
人家不自立為帝,打到洛陽來篡位登基就算不錯了。
宗親都不能指望,更彆提割據一方的諸侯了。
劉辯眉頭皺的更緊了,劉虞突然站起後退,然後跪倒。
“先帝大肆斂財,自絕漢室,留下家產,是希望漢室覆滅後,能有手握精兵的劉姓宗親,能夠像光武帝那般,率軍掃清障礙,令立新朝。臣大言不慚,懇請陛下降罪。”
喜歡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請大家收藏:()重生劉辯,掌漢末英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