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劉備收到了幾十名官員的聯名信,同時向劉備舉報一些官員能力低下,建議劉備將其撤職。
很明顯,出自張居正之手。
府邸內,劉備沒好氣地扔下聯名信,氣鼓鼓地說道:“他們隨我征戰,性命置之於外,我豈能做卸磨殺驢的不義之舉!”
為劉備揉肩的鄭智撿起聯名信,細細看完後,無聲離開。
劉備閉眼思索如何處理這些官員,忽地聽到一聲“夫君”。
他睜開眼,見鄭智身著出席宴會時的正裝,姣好的麵容上寫滿了嚴肅。
“怎麼了?”劉備狐疑。
鄭智欠身說道:“《荀子》有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賢臣似舟楫,於君民之間協調,輔佐君王,善政安民,穩社稷根基,保國之昌盛。”
“張居正這樣的賢臣,袁紹四世三公求之不得,曹操翹首以盼難有所獲,公孫瓚手下更是連比其一半者都沒有。您僅僅是巡查春耕就發掘了對方,本該謝天謝地,為何對方提出好的建議,您卻不聽從呢?”
鄭智的反問令劉備啞口無言,像張居正這樣的內政高手,打著燈籠也難找。
前世劉備到死也就遇到了一個這樣的人物。
但有一說一,張居正和諸葛亮在內政上不能同等視之。是一權臣,喜歡倒反天罡強逼領導,這點從聯名信上便能看出,對下屬也是威壓而非用恩惠使其心悅誠服。
你們權力都沒我大,可不得聽我的。
太強硬了。
就拿法正公報私仇這件事來說,諸葛亮選擇低頭,但張居正權力到手後真可能倒逼劉備一手,強迫劉備處理法正。
劉備說出自己的顧忌:“士卒為我拚死作戰,所求無非功名利祿,福佑子孫,振興家族。授予官職為必要之舉。若收回此舉措,任由張居正查辦,士卒哪肯繼續作戰呢?”
鄭智搖搖頭:“善待舊部方法萬千,不必拘泥於此。夫君大可甄選士卒良家子,允許求學,彰顯夫君仁義。”
鄭智繼續說道:“我父親與孔融一同興辦學校,於青州大興文風,您可建立供軍卒家眷讀書的學校,依照父親軍功安排孩子的老師。軍功越大,老師越好,教授的書本越多。學成後考試授予官職。”
“與責任重大的縣令相比,舊部更適合簡單的工作,您大可專門設置一些這樣的工作,給予極高的俸祿,規定隻能由軍卒擔任,需要則設立,不需要則撤去。”
“軍卒中極少數有能力的人,才能授予縣令這樣的職務。鼓勵士卒學習,不失為一條解決措施。”
“該賞賜的土地金銀,也不能少。”
“如此便能滿足士卒振興家族的想法,同時保證官員質量。”
鄭智說完,劉備嘴角已然勾起笑意。
這條政策還有一個潑天的好處鄭智沒有講到:培養了新貴族。
世家靠著世代為官才能蠶食大漢。
現在劉備自己培養官員,他們出身大多是平民百姓,一代人不至於將家族發展到蠶食大漢的水平,還能打擊世家,擠壓世家生存空間。
他們中絕大多數人的土地數量,在父親戰死、兒子退休的那一刻便無法再增多,充其量是個豪強,算不上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