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話音落下,趙禎淚流滿麵:“禎、禎替趙王謝過左將軍!”
劉備以仁義傳唱於後世,而這位宋仁宗同樣是古代極少數對“仁”當之無愧的君主。
他二人有共同點,也有差彆。
趙禎性格太軟,沒魄力,優柔寡斷,跟沒見過世間醜惡似的。
劉備太重義,甚至會為了義氣改變自己的大戰略。
而且趙禎幾乎沒脾氣,劉備卻暴躁得超乎想象。
劉備聳肩,表示該當如此。
劉曄、荀攸低頭不語。
劉伯溫眼神閃爍了幾次,陷入沉思。
一直到會議結束,趙禎起身離開、諸位文臣皆欲走時,劉伯溫突然伸手拽住劉備,沉聲道:“基有一計,可使主公攬儘天下名士,招儘天下義者!”
劉伯溫說得誇張,劉備麵帶奇色:“細細說來!”
劉伯溫清清嗓子,侃侃而談:“天下豪族皆重門楣,而主公娶鄭家之女,麾下孔融、陳群等等名士彙聚,此乃主公較天下諸侯一勝。”
“天下諸侯莫不以利行事,而主公義字當先,此乃一負,卻亦為一勝。有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人不識君子,君子亦不理小人。主公既有重義之特點,何不多加筆墨大肆宣傳?”
“先後兩次助公孫,又解救趙王於水火之中,如此大義,天下義士豈不聞之而心向神往?”
“所謂文風,隻可招攬文人,但這義,卻可招攬天下義士!”
“我大漢義士何止百萬?選其壯者從軍,賢者從文,是以青州上下與主公同心同德。上下齊心,同仇敵愾,則天下莫有可敵主公者也。”
“義可招士,仁亦可招士。放眼天下有識之士,誰不以國事為己事?若不以國事為己事,則不可稱有識之士,縱有些許才乾,所求不過家族利益、個人榮光,實為大漢蛀蟲,不可重用。”
“這樣的人不會投靠主公,主公也不需要他們。”
“有識之士翹首以盼仁君還百姓安寧,而主公恰為此仁君!兼之您馬上就是皇帝親口承認的皇叔,多重效果疊加,您的聲望馬上便會成為天下第一。”
劉伯溫的分析是對之前劉備揚長避短策略在聲望方麵的延申。
既然劉備這過分仁義的特點改不了,那就不改了唄。
幫助公孫瓚上吃了虧,吃的教訓居然僅限於在這件事上收起了自己的脾性,到了劉虞這件事上,依舊用義來處理事情。
不是劉備吃的教訓不夠,他是有自己的一套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舉個例子,武鬆因為殺潘金蓮而失去清白身、流亡江湖,那你讓武鬆重來一次,他會放過潘金蓮嗎?
當然不會啊,武鬆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
實在吃虧吃慘了,我走收集證據告官的正常途徑,總不能不報仇吧。
劉備也是一樣的,思維模式裡就沒把利益放在義之前這一套。吃虧後無非手段高明了一些,底線總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