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摩羅闍是吐蕃語,翻譯成漢語的意思,大概是“統治者”或者“王者”。
他今年二十五歲,自從十五歲從軍以來,他還沒打過敗仗。
他確信這次也不例外。
“眾神保佑,我溫末部長盛不衰.......”嘉摩羅闍的身體順著戰馬的前進,而左右律動。
一邊走,一邊暗暗祈禱。
六穀部是漢人給他們取的名字,因為他們生活的祁連山南麓,有六條大河流出。
分彆是古浪河、黃羊河、雜木河、金塔河、西營河、東大河,所以漢人依此給他們取了個“吐蕃六穀部”
其實人家自稱“溫末”。
前麵的歌聲越發嘹亮,嘉摩羅闍不懂漢語,不知道漢人的軍隊在唱什麼,他回過頭來,也想讓自己人唱首歌。
可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吐蕃可沒有這麼慷慨激昂的歌曲。
“媽的,漢人就知道搞這些虛的”嘉摩羅闍暗罵一句。
身邊的旗手揮舞了一下大旗,整個騎兵大陣漸漸加快了速度。
吐蕃的三千精銳騎兵,也算久經戰陣,在行進中慢慢變陣,形成了幾個騎兵傳統的鋒矢陣。
從天空俯覽下去,就好像幾隻巨大的箭頭,向著兩裡外的周軍步兵,刺了上去。
周軍步兵走出一百五十步,眼看著吐蕃騎兵迎了上來。
隨行的行軍鼓忽然放慢了節奏,幾息之後,鼓聲停了下來。
訓練有素的步兵,全軍停住,歌聲頓息,一時間,除了風卷軍旗的“烈烈”之聲,和戰馬的嘶鳴聲,天地之間仿佛瞬間靜謐下來。
劉明德作為前線指揮官,本來想跟隨最前邊的“泰山營”行動,結果被他的參軍阻攔,說他是指揮官,必須留在指揮位置,並且威脅他要上報給國公,這才讓他留在後軍,但也不免罵罵咧咧。
看到吐蕃人騎兵居然攻了出來,劉明德不光不慌,反而大喜過望,這人頭和軍功送上門來了。
“變陣,布拒馬,娘的,老子讓你們看看,什麼是打仗..........”
周軍後軍一聲天鵝聲,全軍變陣,“嗵嗵嗵”大盾立起,鏜耙和長槍斜斜伸出,形成拒馬。
又有士兵在陣前灑上鐵蒺藜。
各營的炮兵,喊著號子,推著步兵炮,順著留出的空隙,向前麵移動。
彰武軍中每個營都有兩門小炮,除了泰山營,他們有四門炮。
春日的陽光下,一切都是有條不紊,毫無慌亂。
“轟”隨著吐蕃騎兵進入一裡半,八門十二磅重炮首先開火,炮彈在一裡半處打出一道彈幕。
“加速加速”嘉摩羅闍身子前傾,一手扯著韁繩,一手握著長矛,風吹得他盔甲上的牛尾和羽毛,高高飄揚。
他放聲大叫著,不能按部就班的衝鋒了,隻有加快速度,儘快躲過漢人的“妖法”,才能短兵相接。
到現在,他還是認為這是漢人使用的“妖法”。
話音剛落,一顆炮彈橫飛而來,正中身邊的一個騎兵,那騎兵在絕望的嚎叫聲中,被打成一團血霧。
噴得嘉摩羅闍身上到處是血。
“轟轟轟”周軍後麵的炮兵陣地上,白色的硝煙大團大團的騰起。
十門八磅炮進入了射程,也加入了炮擊的行列。
十八門大炮同時怒吼,炮彈如暴雨般砸向衝鋒的吐蕃騎兵,大地仿佛都在轟鳴中震顫。
又過了一會,步兵炮也進入射程,五個營的十二門步兵炮,布置在左右兩邊,成交叉火力開火。
在這個方向上,周軍集中了三十門大炮,對著吐蕃騎兵猛烈射擊。
彆說這些吐蕃人,就是再過幾百年,也沒有人能頂著如此密集的炮火衝鋒,而不潰散。
精銳的吐蕃騎兵已經完全組不成陣勢了,受驚的戰馬狂呼亂跳,再也不顧主人的命令,自相殘踏,四散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