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城是喀拉汗王國重鎮,周長約八裡,城牆由夯土製成,高三丈有餘,設有箭樓、護城河和雙重城門,典型的中亞軍事要塞特征。
潘美兵臨城下,薩圖克接到報告,立即集結四萬大軍,從八剌沙袞大唐裴羅將軍城)出發,急急西援。
後周顯德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兩軍在怛羅斯以南相遇。
周軍一萬五千,喀拉汗國四萬。
兩天之後,兩軍在怛羅斯以南十八裡處,展開會戰。
會戰前,薩圖克又想故技重施,居然派出使者,試圖收買周軍中的黨項、吐蕃、回鶻人,想重複一次二百年前怛羅斯之戰。
不過這次可沒人背叛了,各部首領紛紛殺了使者,並把人頭送給潘美。
原因很簡單,就是兩個字“利益”。
絲路的順暢,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現在你薩圖克居然想吃獨食?斷不能忍。
再說,他們也不認為薩圖克是周軍的對手,到時候大炮一響...........誰精神有問題嗎?投降一個注定失敗的人。
周軍的戰術其實特彆簡單,“大炮轟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就這麼簡單的戰術,在這個時代是無解的。
因為這個時代沒有一種方法能克製火炮。
大型投石機、床子弩,雖然威力極大,但是這些東西,體積太大,機動性太低,不適合野戰,主要用來守城或者攻城。
得益於西北地區發達的鋼鐵工業,現在已經火炮的生產速度越來越快,成本進一步降低,通用性也越來越好。
周軍的一個普通步兵營就擁有大小口徑火炮八門,泰山營那種全軍精銳,足有火炮十六門。
這還是步兵炮,遠程重炮是戰略力量,集中在主帥手中。
這次一萬五千人中,漢軍九千,其他都是各族士兵,這支軍隊以騎兵為主,有一千五百重甲騎兵和三千重甲步兵。
喀拉汗國的四萬大軍從北邊緩緩逼來,也是以騎兵為主,外圍是兩萬遊牧部落兵、城鎮民兵及綠教誌願者。
這群人穿著破破爛爛,裝備簡陋,甚至沒有裝備,隻拿著一柄彎刀就敢上陣。
他們有騎兵有步兵,沒有隊形,統統混雜在一起,有騎馬的、有騎駱駝的、還有步行的,個個揮舞著武器,狂呼亂喊。
再裡麵是喀拉汗國的常備軍,足有一萬兩千人,輕重騎兵和步兵皆有,騎兵大大多於步兵,輕步兵和輕騎兵占絕大多數。
裡邊的騎兵又叫“伊克塔騎兵”,裝備鎖子甲、劄甲及突厥伊斯蘭風格彎刀。
這些騎兵依附於“伊克塔”製度,也就是國家分配給貴族土地,同時貴族受封者,需按土地規模提供相應數量的騎兵,大概的比例是1000公頃土地需供養50名重騎兵。
騎兵需自備鎖子甲、彎刀及戰馬,這些裝備的成本,約合普通農民十年收入。
最裡麵就是喀拉汗國絕對的精銳主力,八千“古拉姆近衛軍”,其中有兩千標準的重騎兵,裝備重型片甲、鎖子甲及尖頂護頸盔,騎乘阿克哈塔克馬古代來自中亞的頂級戰馬),配備錘、刀、劍等破甲武器,兼具騎射能力。
宗教“阿訇”混在隊伍中,不停的為士兵們祈禱,並鼓舞士氣。
喀拉汗國的正規軍尚黃色,隻見一大片無邊無際的黃色海洋湧過來,揚起的沙子塵土飛起來幾人高,不知道的都得以為是沙丘在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