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大軍還沒有到達瓦橋關,遼國瓦橋關守將姚內斌就開城投降。
柴榮率周軍昂首闊步、大搖大擺入住瓦橋關。
繼而,韓通率大軍開拔淤口關,淤口關守將繼續保持隊形—舉城投降!
此時,後周大軍完成了對瓦橋關以南瀛州、莫州的戰略包圍,莫州刺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彥暉非常自覺,先後望風歸降。
至此,短短42天內,柴榮兵不血刃,把瓦橋關以南的關南之地今河北白洋澱以東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間一帶)儘收囊中,共獲得三州三關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
在這樣短的時間內,不經大戰,居然勝利得如此輕易,使存心和徐灝彆苗頭的柴榮,誌得意滿。
看看,你能做到的事,朕也能做到。
三關既破,幽雲門戶洞開,遼國北方重鎮、南都幽州近在咫尺,似乎唾手可得了。
柴榮在瓦橋關召開軍議,眾將都勸說柴榮起駕返程:“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但是柴榮似乎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與高平之戰時一樣,柴榮仍舊堅持己見、力排眾議,篤意北上攻取幽州。
那麼這個時候,遼國的主力怎麼不出來抵抗呢?就放任柴榮這麼長驅直入?
答案是遼國主力在北方遼東,和耶律璟內鬥呢,當然耶律璟逃脫以後,翻越大興安嶺,跑到了女真之地,召集了一些兵馬,南下遼陽,蕭思溫調兵遣將,和他鬥在一起。
所以幽州現在一共隻有兩萬人,兵力處於絕對劣勢,所以蕭思溫不能孤注一擲,他正在耐心的等待著柴榮露出破綻。
這個時候,隨著戰線的拉長,周軍的戰略劣勢正在凸顯出來。
第一:後周主力從汴梁長途奔襲上千裡至幽州,糧草補給皆依賴汴河—永濟渠水係,運輸線越來越長,也越來越脆弱,極易被遼國騎兵切斷。
第二:雖然柴榮順利奪取了三關三州,但是每一處都需分兵駐守每關約數千人),分兵之後,實際可投入幽州作戰的兵力不足五萬,而遼國南京幽州)守軍約兩萬,再加上臨時征發,也可以湊起三四萬人,周軍兵力並不占優勢。
第三:參與北伐的將領如韓通、趙匡胤、李重進)多為禁軍統帥,他們更關注自身兵權的穩固,他們之所以不願進攻幽州,就是若深入幽州遭遇慘敗,可能導致禁軍元氣大傷,影響其政治地位,周軍已經做不到上下同欲。
第四:周軍以步兵為主,機動性天生劣勢。
而遼國正在施行的,就是“誘敵深入”。
蕭思溫把主力置於幽州之北,並不與柴榮硬拚,任由他攻城掠地,拉長他的補給線,分散他的兵力,甚至不惜以幽州為誘餌,待到周軍頓兵堅城之下,再從側翼發動突襲。
很簡單的戰術,真實的曆史上,在宋太宗北伐979年高梁河之戰)中再次奏效,把個太宗皇帝打得撅著屁股騎驢逃跑。
彆的朝代開國之時,無不是橫掃天下,氣吞萬裡如虎,唯有一個宋朝,上來就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
正在遼國厲兵秣馬,準備大戰一場,儘殲來敵時,周軍居然停下不打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柴榮在瓦橋關病倒了..........
五月二日,就在柴榮召開軍議的當日夜間,他忽然發病,胸痛、高熱、意識模糊,隨軍太醫診斷為“癰疽發背”
柴榮病勢越發厲害,五月五日,他下令收縮兵力,緊守三關,三天以後,五月八日,傳令班師。
這場病來勢洶洶,其實頗為蹊蹺,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柴榮其實自己也很懷疑。
幾天之後,北征之軍到達了澶州,在這裡,柴榮突然發布命令,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命趙匡胤接任。
這就有點莫名其妙了,張永德並沒犯錯,屬於無端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