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京兆尹裴耀卿建議,為便利東南漕運,在河陰建河陰倉。
二百多年過去,現在的河陰倉已經“垣牆傾頹,糧窖空置”。
不過趙匡胤能在曆史上留下名字,決不可等閒視之,早在他沒有篡位前,就已經開始布局,其中就包括偷偷在河陰倉存儲了幾千石糧食和錢帛。
三月七日,鄭四率軍占領了孟津西北方向的橫水,取得了第一個立足點,隨即偏師直奔河陰倉,意圖奪取那裡的糧食,如果奪不下來,乾脆放火燒了。
石守信毫不示弱,仗著兵多,一路增援河陰,一路兵臨孟津。
兩軍主力在孟津北麵相遇,相隔幾裡紮營,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石守信分兵五千,占領了河陽,所以手下還有一萬人,鄭四手下則是八千人,雙方勢均力敵。
孟津的地勢總得來說,是南高北低,南麵是邙山丘陵地帶,北麵是黃河衝積平原。
所以第二日,雙方又不約而同的派兵爭奪邙山的製高點。
對於彰武軍來說,製高點極其重要,把火炮架在山上,可以輕鬆封鎖方圓幾裡之地,騎兵也可以居高臨下,占據地利優勢。
“快快快”
徐六獨身披輕甲,奮力向上攀爬,還揮手催促著身後的五百下馬步兵。
他手下有漢人,也有黨項人。
大股的士兵揮汗如雨,手腳並用,若是從天空俯覽下來,就會看到,山兩邊分彆有人在向上爬,山坡幾乎被人鋪滿。
一炷香之後,徐六獨的人首先攀上了山頂,下麵石守信的禁軍士兵,就在離山頂兩丈遠的地方,彰武軍隻比敵人提前了幾分鐘時間。
隨即,彰武軍把大炮運上了山,石守信沒見過大炮,不知道厲害,還要組織兵力奪回製高點,卻被炮火砸得連集結都集結不起來。
這還不是大口徑重炮,就已經給石守信打得手足無措。
炮火完全主宰了戰場,一直打到下午,石守信無可奈何的撤退,卻被鄭四銜尾直追,三千黨項重騎上陣,使石守信的撤退,變成了潰逃。
他站不穩陣腳,一直逃到洛陽才敢停下來,鄭四如願奪取了孟津城。
第一輪較量結束,鄭四小勝一場,卻又對對方印象深刻。
石守信對彰武軍的火炮忌憚萬分,鄭四對禁軍精銳的戰鬥力很是佩服。
“孟津之戰”是洛陽大戰的前哨戰,雙方傷亡都不是太大。
幾天之後,趙匡胤的主力趕到洛陽,聽說孟津丟失,立即派出人馬反攻。
但是鄭四在邙山上和孟津城裡,分彆部署大炮,互為犄角之勢,形成交叉火力,在大炮的幫助下,頑強守住了孟津城,並給予敵重大殺傷。
打了三天,徐灝親率主力趕到,趙匡胤立即收縮兵力,全力退保洛陽。
鄭四攻得猛,守得穩,讓徐灝非常滿意,大大的誇獎了一番。
趙匡胤極有戰爭天賦,他一邊緊守洛陽,一邊分兵堅守伊闕關,堅決不讓徐灝東出。
徐灝幾次下戰書,趙匡胤隻是不理,就是和他對峙,既不戰也不走。
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城防體係完備,光護城河就有十丈寬30米),加上羊馬牆、月城、甕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