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聞言聽聞開州新建了華龍講武堂,心中頓時湧起一股好奇,主動提出想要前去參觀,譚威知道劉聞言不是搬弄是非之人,自然並不對他設防,而且本就有意展示新型武學,一聽劉聞言的提議,正中下懷,當即欣然應允。
他心中盤算著,正好借此機會,讓劉聞言見識一下根據他的《備邊十三策》製作的遼東沙盤,這可是講武堂的一項得意之作,若是崇禎根據劉聞言的建議整頓軍事,弄不好自己就不用冒險造反,獨扛滿清了。
說起《備邊十三策》,其中主張在軍事戰略上擇弱而攻,將首攻目標鎖定為遼北蒙東的鬆散漠南蒙古諸部,此觀點在朝堂之上也曾引發諸多討論。
徐誌浩對地理知識了如指掌,在譚威的要求下,親自監工製作出一個簡易的遼東沙盤,儘管沙盤略顯粗陋,但山川走勢、城鎮分布、要道關卡以及兵力部署等關鍵要素,均涵蓋其中,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劉聞言踏入講武堂,一眼便看到了那擺在顯眼位置的遼東沙盤,瞬間被其吸引,腳步不由自主地朝著沙盤走去。
他俯下身,目光緊緊盯著沙盤,眼神中透露出濃厚的興趣,尤其對山海關邊境的兵力部署格外關注,徐誌浩見狀,立刻上前,條理清晰地介紹起遼東的形勢,從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影響,到各方勢力的分布與動態,娓娓道來。
劉聞言一邊聽,一邊不時提出問題,徐誌浩都對答如流,兩人交談甚歡,仿佛沉浸在一場軍事戰略的盛宴之中,譚威在一旁看著,心中暗自得意,他本就有意讓徐誌浩在劉聞言麵前好好表現,如今看來,效果顯著。
劉聞言也一改往日不喜他人指指點點的習慣,全身心的傾聽徐誌浩的講訴,對徐誌浩的見解頻頻點頭認可,在這期間,劉聞言和譚徐二人有了個大膽假設,那就是拉攏漠南蒙古諸部,堵死滿清沿燕山南下的路子。
不知不覺已到中午,譚威熱情地邀請劉聞言到家中用餐,回到家中,雲琴早已忙碌起來,在廚房中精心準備菜肴,月畫更是不顧自己懷有身孕,堅持下廚,要為客人做上幾道自己的拿手菜。
不一會兒,一桌豐盛的飯菜便擺滿了餐桌,譚威、徐誌浩先後起身,向劉聞言敬酒,劉聞言心情大好,連飲數杯,而後大呼痛快,臉上洋溢著暢快的笑容。
酒過三巡,劉聞言放下酒杯,神色認真地詢問譚威:“依你之見,當下這局勢,我們該如何應對?”譚威心中清楚,在劉聞言麵前,不可隨意發表超出《備邊十三策》的觀點。
於是他整理了一下思緒,沉穩地闡述起其中觀點:
“大人,如今大明兩麵受敵,北有強敵,內有憂患。在軍事上,切不可讓山陝、遼東兩線同時開戰,如此隻會讓我大明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經曆巨鹿大戰後,我軍損耗巨大,此時急需休養生息,恢複國力,充實軍備。待國力強盛、軍備充足之時,再圖謀恢複漢唐榮光。這華龍講武堂,下官的初衷是提高普通軍士的識字率,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軍事知識,提升戰鬥力。”
劉聞言聽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說道:
“譚兄所言極是,你放心,你在開州的所作所為,我心中已然有數,我有辦法讓陛下打消疑慮,你隻管安心做事便是。”
譚威聽了,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連忙起身,向劉聞言抱拳行禮,感激地說道:
“多謝劉兄理解與支持,某定當不負所望。”
劉聞言又聊回局勢,重重地歎了口氣說道:“譚兄,你方才的見解可真是說到我心坎裡去了。如今朝中諸多重臣,屍位素餐,隻知謀取私利,全然不顧國家危亡。麵對滿清這次失敗龜縮,居然有人還想講和,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譚威見劉聞言如此感慨,心中也湧起一股激昂之情,不由自主地順口引用道:“正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哪怕遠離中樞,我等也當為國家而慮,與其和建奴講和,不如讓他們麻煩纏身來的實際。”
這一句話出口,瞬間讓劉聞言和徐誌浩愣住了,二人目光直直地盯著譚威,眼中滿是震驚與詫異。劉聞言反複吟誦著這句話,眼眶漸漸濕潤,片刻後,竟感動得落下淚來。他喃喃自語道:“好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般豪情壯誌,這般家國情懷,實在難得!”
譚威忽略失語,這句話可是顧炎武夫子在幾十年後說出的,此時冒用,效果卻依舊震撼。
在來開州之前,劉聞言心中一直隱隱擔憂,擔心譚威雖有軍事才能,卻不擅長地方事務,難以將開州治理妥當。然而經過這幾日的實地考察,他親眼目睹了開州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各項事務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心中的疑慮頓時煙消雲散。
與譚威、徐誌浩一番詳談後,劉聞言對當下的天下形勢有了更為準確、深刻的把握,這為他日後撰寫《備邊十三策疏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此同時,遠在京城的崇禎皇帝,正雄心勃勃地推行著一係列改革舉措,要想重振大明,必須先平衡朝中各派勢力,穩固統治根基。他不動聲色地施展手段,在朝中各方勢力之間周旋,力求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而對於下層的治理,則毫不手軟,展開了一場清廉洗牌行動,就拿南京兵部來說,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大洗牌,將一些屍位素餐、貪腐無能的官員紛紛撤換,重新選拔任用有能力、有操守的官員。
在江南諸地,他果斷地將縣令改派為北地進士,期望借助他們的初心未染,肅清當地的官場風氣,不僅如此,崇禎還對南直隸商戶的雜稅進行了全麵清查與整頓,讓稅收更加合理規範。
對於鹽引和礦引,他采取了先交付朝中各派,再集中管理的方式,這種做法看似妥協,實則是在保證朝中大派係利益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捋順下層事務,猶如溫水煮青蛙一般,循序漸進,卻又效果顯著。
此外崇禎還打破常規,下詔讓身處邊遠地區的文官舉薦人才,為了確保舉薦的人才真正有能力且品行端正,他特意規定,若被舉薦者為官不善,舉薦人將受到連坐之罰。
這一舉措,極大地激發了文官們舉薦人才的積極性,也讓許多有才乾卻一直被埋沒的人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從而充實了政府部門,提高了辦事效率,最最關鍵的是,這些沒有根基的外來者,稀釋了朝中的派係鬥爭。
崇禎的這些手段,看似溫和,實則暗藏鋒芒,每一步都經過了深思熟慮,這讓譚威不禁心生懷疑,崇禎身邊莫不是有高人指點?他哪裡知道,這個所謂的高人,其實就是他自己。
他往日與劉聞言的交流,那些言論和想法,通過劉聞言的轉述,不知不覺間改造了崇禎,讓崇禎有了些表麵的清明,但是鑒於崇禎的性格和明末的糜爛,譚威依舊不是很看好。
喜歡明末第一狠人:先滅建奴再搶崇禎請大家收藏:()明末第一狠人:先滅建奴再搶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