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往年貧瘠的山西,冬小麥產量也比去歲激增兩成!”
他抬手抹了把額角的汗珠,將泛黃的戶籍冊鋪陳在禦案:
"自攤丁入畝、興修水利以來,流民複業者逾百萬,各地糧倉皆堆至倉頂!”
“連往年需漕運接濟的陝西,今歲都有餘糧三十萬石待售!"
朱厚熜的指尖重重按在輿圖上的糧倉標記處,仿佛能透過宣紙觸摸到堆積如山的糧垛。
記憶突然翻湧剛剛穿越過來的隆冬。
他曾見過凍斃在城下的老嫗,百姓易子而食……
而此刻,錢有慶展開的捷報裡,字字句句皆是豐年盛景。
蘇州府新築的糧倉用上等楠木搭建。
揚州漕船滿載的不再是賑災糧,而是運往北方的絲綢茶葉。
"陛下,更有奇事!"
錢有慶壓低聲音,從袖中掏出一卷畫軸:
"山東布政使命人繪了《豐年行樂圖》,百姓在打穀場載歌載舞,孩童捧著白米團子嬉笑,老叟醉臥穀堆旁......"
畫中,穿著粗布麻衣的農人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曬穀場的竹匾裡,金黃的稻穀堆成小山。
遠處炊煙嫋嫋升起,好一幅太平盛世的畫卷。
殿外的風雪突然變得溫柔起來。
那些曾激烈反對變法的清流們,此刻麵麵相覷,臉色比簷角的殘雪還要蒼白。
都察院禦史張俜捏著諫章的手微微發抖,紙上"變法禍國"的墨跡被冷汗暈開?
翰林院編修王夫子望著禦案上堆積的豐收奏疏。
終究將到嘴邊的反駁咽了回去。
朱厚熜緩緩起身,走到殿前石階。
雪不知何時停了,京城萬家燈火漸次亮起。
飄來陣陣新麥饅頭的香氣。
他想起推行青苗法時,多少官員暗中抵製。
疏浚運河,黃河時,又有多少人上書阻攔。
而如今,這些努力終於化作百姓糧倉裡的稻米。
化作孩童手中的熱食,化作天下無饑民的盛世圖景。
"傳朕旨意。"
著禮部祭天,告慰列祖列宗;開倉放糧,賑濟鄰邦!”
“凡在變法中興修水利、勸課農桑的官員,皆可升遷!"
朱厚熜轉身看向階下群臣。
目光掃過錢有慶通紅的麵龐、楊一清欣慰的笑意。
最後落在那些低垂著頭的清流身上:
"記住,能讓百姓吃飽飯的,才是祖宗真正的規矩!"
……
宣政殿內。
朱厚熜盯著輿圖上交趾與韃靼,女真盤踞的疆域。
"陛下,漕運衙門已備好千艘糧船。"錢有慶的聲音打斷了朱厚熜的思緒。
"江南新收的稻米,可分三路運往九邊重鎮。”
“徐州糧倉作為樞紐,可囤積百萬石糧食,足夠二十萬大軍三月之需。"
首輔楊廷和展開一卷羊皮地圖,上麵用朱砂標滿密密麻麻的標記:
"交趾地處濕熱,冬季瘴氣稍歇,正是用兵良機。
“臣已命廣西總兵暗中集結五萬精兵,隻待糧草一到,便可直取升龍府。至於女真..."
他頓了頓,手指移向東北方向:
"奴兒乾都司的將士們已在結冰的鬆花江畔打造戰船,待來年開春,水陸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