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口中的突厥殘部,就是後世說的西突厥。
但在大唐來說,他們就是屬於殘部。
如果不是沒有那個底蘊,一直追到底的話,他們也不一定能存活下來。
目前,在表麵上來說,整個突厥已經滅了。
剩下的殘部,至少在口頭上,是承認大唐天可汗地位的。
因此,他們應該也是被邀請之列。
李勣站出來說:“監國殿下,突厥殘部去年陷入內亂,乙毗咄陸可汗逐漸占據上風。
陛下為了不讓突厥重新整合,今年早些冊封沙缽羅咥利失可汗的臣屬,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為西突厥可汗,支持南庭勢力以牽製乙毗咄陸&bp;。
乙毗咄陸可汗拒絕臣服,反而聯合弩失畢部擊敗南庭,進一步擴張勢力&bp;。
同時,乙毗咄陸可汗多次遣軍侵擾安西四鎮,龜茲、於闐、疏勒、碎葉等。
為對抗大唐,他們與高昌王麹文泰結盟,導致侯君集將軍攻伐高昌進展異常緩慢。
臣覺得,他們不會派人來了。
至於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隻怕是想來也來不了。”
經過李勣這麼一說,李承乾也想起來了。
之前,李世民想要先穩定內部,因為隋末太慘了。
所以,他是秉承著能不打就不打,先把內部清理,並且好好休養生息再說。
結果,山東士族看出來了,明裡暗裡的給李世民使絆子,導致進展異常的緩慢。
這樣一來,就迫使李世民對外政策繼續轉變,以示好和拉攏為主。
這可能也是後世吐槽他,老是往外送技術,老往外嫁公主的原因。
每個時代麵對的國情不一樣,做法和想法就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當局者,沒辦法看到千百年的變化,隻能以當前的局勢做分析。
貞觀一朝,雖然也稱得上猛將如雲。
可無奈的是,隋末亂世太慘了,至今都沒有恢複多少,哪裡有那麼多兵力四處打?
“吐蕃,突厥殘部,還有高句麗……這三個東西不能留!”
這一句話,李承乾說得格外大聲。
魏征趕緊站出來,勸阻道:“殿下,你現在登基在即,就算是登基之後,短時間內也不宜妄動刀兵。
我大唐元氣才剛剛恢複一點點,可經不住如此折騰。
除非,殿下願意派出自己的精兵。
臣還是認為,監國登基在即,不宜妄動。”
李承乾看著魏征,臉上若有所思。
如果他把二十萬軍隊派出去,管他吐蕃還是誰,又不是大唐內部,一路推過去就行了。
但,每個新皇登基,可都是天下最不平靜的時候。
如果他把自己的仿生人派出去了,一旦出了什麼動亂,必然顏麵掃地,大大打擊新皇的威信。
嚴重一點說,可能會導致帝位不穩。
一旦出了什麼動亂,在有心人的加工之下,天下人必然都會懷著疑問。
另一方麵是,大唐才剛剛開始恢複元氣。
這個時候進行大戰,還是麵對三根都難啃的骨頭,真不能輕啟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