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試卷,沒有任何標準答案,無非就是紙上談兵般的排兵布陣。
考驗的是對地域的了解,還有平時有沒有嘗試過去想這方麵的事情。
李承乾覺得,作為一個武將而言,不隻是要了解古代的各種有記載的軍事行動,還必須得對各種環境有足夠的了解。
他出一個關於南方蠻荒的題,也是因為接下來,重心就會往那邊偏移。
那邊各種山林裡麵,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土著。
他們有的是不知道幾百還是上千年前,就已經生存在那裡的。
有些是曆朝曆代的罪人之後,有些又是曆朝曆代戰亂的時候逃過去的,成分非常複雜。
這群人憑著對當地的了解,以及對皇朝的失望,多半對皇朝是抱著敵意的。
不管這個皇朝是他李唐,還是其他哪個朝代。
他們隻是不希望,再繼續被皇朝統治。
他們寧願被各自聚集地,土司或者是鄉老一類的人統治,也不願意重新融入整個皇朝的大家庭。
李承乾對帶兵打仗,其實也沒什麼心得。
但他有著超越千年的目光,看他們的答案還是沒問題的,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好處。
三天之後,又是工科考試。
這一次,李承乾安排在工部的將作監進行。
這一次,考的是實際動手能力。
文化水平不需要高,基本的能讀書認字就行。
這次工科科舉,由於沒有先例,同時很多民間匠人其實不識字,也對朝廷沒有這方麵的信任度。
因此,人實際不多。
彆說一州一個,總共也就十五個。
這一次,也不是李承乾一個人監考,而是包括工部本身的大工匠在內,一起監考。
李承乾也不敢說自己全知全能,不能在這方麵鬨笑話。
“諸位且聽好,在朕的身後有一個庫房,裡邊有多種材料和多種工具,你們可以隨便使用。
要求,在一個時辰之內,做出一件你們最擅長的東西。
你們做出的東西,考試結束之後,由你們自己來介紹,並現場進行試驗。
然後,在場的諸位工部大匠進行打分。
在場工部大匠十人,最高分為十分,最低分為一分。
到最後,去掉最高分以及最低分,再綜合評分,按照分數評論名次。
這個名次,不關係到其他,隻關係到對你們的金錢賞賜,以給予你們安家之本。
之後,你們十五個人,會被在座看得上的大匠收為學徒,進行深造。
若是未來,你們能夠真正發明出利天下之物,加官進爵,甚至青史留名都不在話下!”
對於不同的人要不同的對待。
文人最在意名,所以就給他們金榜題名的機會,因為此時還沒有金榜題名。
武人最在意戰場,那就給他們曆練的機會。
至於工匠,他們本身社會地位不高,就算乾活賺的錢也不多。
若是能脫穎而出,自然該給他們一筆安家費。
不出所料,這次三科都沒有一個女子。
李承乾暫且沒有發作,等下次朝會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