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用著商鞅的變法,嘴裡說著商鞅,大家會記起商鞅的功績,還是商鞅被五馬分屍?
他隻是覺得商鞅好用,這個死人好用,需要的時候就提一下。
可在彆人的眼裡,包括在朝堂那些大臣的眼裡,那是個什麼滋味?
提起一次,人家想起的是五馬分屍。
秦皇覺得提起商鞅,是讓大臣們跟他學,如此就能流芳百世了,畢竟在他的眼裡,大秦肯定萬年。
可人家想到的,每次都必然是五馬分屍,而不會是流芳百世。
這不就提起一次,讓人寒心一次嗎?”
李世民嘴巴微微張開,有種目瞪口呆的感覺。
要是換到這個角度去看,的確是這樣子。
劉邦提紀信,會讓人誓死效忠。
而秦皇提商鞅,隻會讓人想到五馬分屍。
這兩個待遇,簡直是截然相反,如何能讓人忠心耿耿?
李承乾掃視著李世民臉上的神色,滿臉譏笑道:“再說天下百姓!
秦皇的時代,沒統一之前,軍功製沒有半點毛病。
秦皇能夠在攻滅第一個國家之後,短短幾年就一統中原,軍功製是大功。
但是不要忘了,最根本的還是民心思定,已經打了幾百年了呀,誰想再打下去?
所以,儘管有所謂的六國餘孽一直想要複國,但更多清醒的六國人才,看到了,秦國在軍功製度下的強大,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身後之名,都紛紛投向秦國。
於是,秦國一統天下了。
可統一天下之後呢?
本來民心思定,以為天下一統了,就能過上好日子了。
結果,到了分配利益的時候。
老秦人沒得到什麼利益,留下的是一個個缺胳膊少腿,已經徹底寒心的老秦人。
原六國的一些才能之士,站在了最頂端。
你說說,他秦國的基本盤是不是崩了?
這就是為什麼,全國要滅亡的時候,連老秦人都隻是眼睜睜的看著。
你細數秦皇朝堂上那些能人,哪一個原本的背景不是其他六國的?
你不管他們當時忠心於誰,也彆管他們有什麼大功,在老秦人的眼裡看來是什麼樣的?
父皇,換了你是老秦人,你寒心不寒心?”
李世民嘴唇哆嗦,如果不考慮政治因素,隻是站在老秦人的角度去看,的確是太寒心了。
甚至寧願沒有一統天下,起碼那時候還需要老秦人,在軍功之下還能過得好一些。
“父皇,按理來說,劉邦他屠過城,要比凶殘的話,他比項羽差不到哪裡去。
但為什麼對比項羽,他的名聲卻是仁義呢?
這就在於他立國之後,與民生息,徹底讓亂世平息了。
至少在大的方針上是這樣!
緊跟著,又去掉了秦法上諸多連坐和肉刑,讓天下百姓的心放下來了。
所以,百姓們看到的是連坐和肉刑沒了,中高層看到的是天下安定了,終於可以分配利益了。
而劉邦也確實,封王也好,賞賜各種東西也好,可以說是滿足了天下大多數階層的利益。
這種情況下,劉邦不坐穩天下,誰坐穩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