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嬸開始燒火,隨著大鍋裡的水微微沸騰,竹筒裡開始一滴滴的流出白酒,清亮異常、酒香四溢。如果把竹竿通過冷水,凝結速度會更快一些,蒸酒的效率會提升不少。
看來福伯也是個好酒的,不停的吸鼻子。不過葛明在後世就不好白酒,隨著蒸酒時間的加長,廚房裡酒味變得更加濃鬱,葛明也變得頭昏腦脹,再加上年紀小,居然有醉酒的感覺。
十壇子濁酒,最終蒸出來不到兩壇,度數雖然不高,已經不是這時代其的他酒能夠比得上的了。
白酒弄好了,葛明被福伯驚為天人,看葛明的眼神都變得崇敬了不少。不管福伯的眼神,葛明感覺好像真的要醉了,做白酒本是為了做點酒米釣魚用,孝敬父親和袁老道是順道的事。
葛明看福伯陶醉的眼神就知道,這酒要是知道自己用來釣魚,怕是一點都不舍得給。葛明讓小猴子速回到自己的小跨院,把原本就準備好的一個小壇子拿來。
小猴子行動飛快,小壇子一會功夫就被抱了過來。
葛明老早就踩過點了,先找到了小米,往小壇子裡加了半壇子,看樣子怕是有兩三斤。上次來廚房看到過的八角,偷偷掰下來兩角,同樣放到壇子裡,蒸好的白酒隨便倒上一點,找根筷子攪拌均勻。
榮嬸說這破八角價格貴的離譜,所以葛明沒敢多用。
要命的是沒東西密封壇口,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點油布,多折疊幾層,蓋住壇口之後用細麻繩綁住。在福伯還在酒香中陶醉時,葛明已經完成了酒米的製作,帶著小猴子抱著壇子飛快的出了廚房,直奔自己的小跨院。
行雲流水、一氣嗬成,葛明走後福伯才反應過來,不過為時已晚,隻是福伯看不明白為何小郎君把這麼好的酒加到小米裡麵,實在是過於浪費了,簡直就是敗家。浪費糧食就算了,居然浪費這等好酒。
福伯親自封好壇子,然後跟榮嬸把蒸酒的鍋蓋拆下來藏好。彆看這東西簡單,但是不懂的永遠不懂,古人哪裡知道蒸酒這麼簡單?無非是沸點不同而已,福伯看了也不懂,隻是感覺很神奇。
這天的晚飯時,福伯親自捧上來一壇蒸酒,打開之後酒香四溢,隻見葛三爺喉嚨滾動,福伯親自給葛三爺倒上了一碗。
葛三爺端起小碗聞了聞,一股濃鬱的酒香直衝鼻腔,非常懷疑這如同清水一般的東西,怎麼會有這麼濃鬱的酒味?
這時候的酒雜質較多,釀造出來的酒漂浮著略帶綠色的雜質,這跟酒曲的純度也有很大的關係。不過正因為如此,才有了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樣的詩句。
一碗清澈如水的白酒,不說味道,品相就超過其他酒了。
葛明還沒來得及阻攔,葛三爺迫不及待的一口乾了,憋得滿臉通紅,半天不說話,打了一個酒嗝之後大喊一聲:“好酒,真夠勁兒!”
“劉福,這等好酒從何處而來?”葛三爺一邊問,一邊迫不及待的給自己又倒上了一碗,這次學聰明了,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一邊喝一邊吧嗒著滋味。
“回阿郎的話,這酒是小郎君親自蒸出來的烈酒。小郎君知道阿郎好酒,這是小郎君孝敬阿郎的。”福伯其實也很饞這白酒,但是這是小郎君孝敬阿郎和袁道長的,封酒壇時都沒敢偷偷喝。
看著葛三爺吧嗒著滋味大喊好酒,福伯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哈哈哈哈,沒想到我家明兒還有這樣的手段,明兒,你這手製作烈酒的法子是從哪裡來的?”
“父親大人,孩兒看書學到的,孩兒看書隻看內容不看書名。”免得東問西問,隨便敷衍敷衍拉到。
“我兒不錯,有老子當年的風範,老子當年隻看書名,哇哈哈哈哈。”
“夫君,明兒還製作出了鵝毛筆,字體纖細好看,節約紙張和墨汁,要是傳出去不知道造福多少讀書人呢。”旁邊的劉氏看著父慈子孝也甚是安慰。
“還有此事?這幾天公務繁忙顧不得家,沒成想我家明兒給了如此多的驚喜,好啊好啊,真是祖宗保佑。”葛三爺轉過頭對劉氏說到:“夫人,用過飯後我們再給祖先上炷香,要好好感謝祖宗保佑。”劉氏聽後點點頭。
“劉福,你也是好酒之人,也來上一碗吧,要小口慢慢品,大口喝簡直是暴殄天物。”
福伯等的就是這句話,隨手拿起一個碗,給自己倒上了一碗。還沒入口,先把碗端起仔細聞聞,一臉的陶醉。一小口白酒下肚,眼睛瞪的溜圓,趕緊放下酒碗對著葛明豎起大拇指。
“小郎君,真乃奇才。喝過此酒,老奴怕是再也喝不下其他酒了。”
葛三爺也深以為然,關於喝酒,斯文人好像不太喜歡喝白酒,性格豪放的更喜歡白酒。像葛三爺這種當過紈絝、當過軍官、當過山賊的人來說,幾乎沒有不喜歡烈酒的道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各種稱讚讓葛明怪不好意思,畢竟葛明最初的目的其實是為了釣魚,說到底就是為了過釣魚癮。對於葛明來說也有收獲,粗人喜歡喝烈酒,那就可以弄點烈酒到草原上換牛馬,說不定是可行的。
白酒在後世極為流行,不管是朋友小聚,還是商務聚會,白酒都有極高的地位,但是在古代可不是。為何後世人喜歡喝白酒,其實跟草原民族占領中原有極大的關係。
中原民族其實從來都喜歡喝各種清淡的酒,比如米酒、黃酒還有各種果酒,尤其是在唐宋年間。白酒真正流行起來,其實是從元朝開始的。
蒸酒其實並不複雜,在元代之前未必沒人發現,或者是感覺這東西自己都喝不慣,也就不了了之。
北方草原更加苦寒,所以更喜歡喝烈酒,當草原民族占領中原之後,白酒才算普及起來。把烈酒賣到草原,絕對非常對路子,不用想都知道要發大財。
關於喝烈酒,用後世的眼光來看,緯度越高度數越高。
前段時間葛明還拍胸脯跟莊子上的人說明年家家有耕牛,當時還沒想到拿什麼換。鹽鐵草原上缺,但是絕對不行,有資敵的嫌疑。中原民族雖然跟草原有通商,但是鹽鐵幾乎在哪個朝代都是被限製的。
白酒可就不同了,簡直是在消耗草原民族的實力,慢慢把草原掏空。
隻是買酒回來蒸的成本實在太高,後世蒸酒是糧食等穀物釀酒,然後再上鍋蒸,最先出來的是“酒頭”,酒精含量高不說,還含有較多的更低沸點雜質,所以酒頭的味道烈而雜,其實不太適合飲用。
醇香而且雜質少的是第二鍋,這也是二鍋頭名字的由來。
喜歡大唐釣魚人請大家收藏:()大唐釣魚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